移民署嘉市站邀新住民手作懷舊又時尚的「茄芷袋」

創新聞/
58 天前
新住民快樂的展示自己親手製作的茄芷袋。(圖/嘉義市站提供)

【創新聞記者 陳惲朋 /嘉義報導】移民署南區事務大隊嘉義市服務站辦理多元文化宣導,邀喜愛縫紉的新住民張勤和大家一起,製作臺灣傳統古早風味的手提包「茄芷袋」,瞭解在地台灣味的多元文化。

移民署嘉義市站表示,嫁來臺灣多年的張勤,從小跟著縫紉師母親作針線活,在耳濡目染下,縫紉對她而言不只是興趣,也是與母親的成長記憶。張勤平日是上班族,晚上或假日則化身為縫紉教師,到社區據點推廣縫紉文化,她不僅教學縫紉技巧,更用心地融合各地民俗節慶等故事,讓大家能瞭解多元文化。

新住民張勤談到茄芷袋,笑著說我的夫家住在農村,經常看到家人和鄰居拿著藍、綠、紅三種顏色相間的袋子到田裡裝採收的青菜和水果,讓我對這種袋子感到好奇。先生告訴我,這是臺灣阿嬤牌包包。

參與活動的新住民玉蓮也說,茄芷袋是我先生做水泥工必備的物件,它耐用、好清潔,即使裝尖銳的工具也不易被刺破,而且髒了水洗即可,實用性很強。

嘉義市站提到,據瞭解,茄芷袋起源於臺南市後壁區菁寮里,製作方式最初是以藺草編織,隨著臺灣工業化,轉為以塑膠尼龍布縫紉而成。茄芷袋是臺灣早期社會常見的物件,大家用它來收納物品,被譽為最有臺味的環保袋。它曾一度快消失在大家的記憶中,近年因為發展在地文創,受到許多人的喜愛,更是觀光客必買的臺灣味。

張勤和大家一起透過手作,實踐臺灣先民的智慧活動,獲得在場的新住民朋友對茄芷袋十分感興趣,相邀一起提自己手作的茄芷袋上街炫台味。

嘉義市服務站主任黃艷薰表示,透過製作茄芷袋活動,讓新住民對臺灣在地文化留下深刻印象。移民署辦理「114年新住民子女多元文化培育營-媒體體驗」活動延長報名收件至114年5月5日止,活動內容包含媒體識讀能力及運用數位媒體等課程,預計招收就讀國內高中(職)以上的在學新住民子女40名及國人子女10名,歡迎符合資格者踴躍報名。

相關資訊可至移民署全球資訊網查詢。

嘉義市服務站主任黃艷薰(右)關心新住民紅青(左)製作屬於自己的茄芷袋。(圖/嘉義市站提供)嘉義市服務站主任黃艷薰(右)關心新住民紅青(左)製作屬於自己的茄芷袋。(圖/嘉義市站提供)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