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川普關稅引爆全球貿易風暴:10%對等關稅背後的危機
文/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於2025年4月9日宣布將對貿易夥伴實施的對等關稅暫降至10%,為期90天,試圖為緊張的全球貿易局勢降溫。然而,這一政策並未平息市場的焦慮,反而加深了不確定性。即便關稅降至10%,貿易戰的烈焰仍在蔓延,對全球供應鏈、企業利潤及消費者負擔的衝擊日益顯著。對仰賴對美出口的亞洲經濟體,如日本、南韓及台灣,這場由川普掀起的關稅風暴遠比表面數字更為兇險。本文將剖析這一政策的深層影響,聚焦其對亞洲經濟的挑戰,並警告各界切勿對當前局勢過分樂觀。
對等關稅10%的假象
川普將對等關稅下調至10%,看似釋出妥協訊號,但實際效果相當有限。根據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熊野英生的分析,日本對美出口的額外關稅負擔僅從5.2兆日圓壓縮至3.4兆日圓,減幅約33.7%。這是因為汽車相關出口(約8.8兆日圓)仍需承擔25%的獨立關稅,導致減輕的負擔遠低於預期。南韓的汽車與電子產品、台灣的半導體出口同樣無法完全擺脫高關稅壓力,顯示10%關稅並未改變貿易戰的嚴峻形勢。
美國與中國大陸的關稅對峙已達白熱化。根據《彭博社》報導,截至2025年4月12日,美國對中國大陸進口商品課徵145%的關稅,而中國大陸則將報復性關稅上調至125%,較此前84%大幅提高。 這種高強度的關稅戰不僅推升美國通膨壓力,也導致長期利率攀升,對全球金融市場構成威脅。對亞洲經濟體而言,美國與中國大陸這兩個主要市場的經濟放緩,直接衝擊其出口表現。南韓對美出口佔總出口約14%,台灣則高達17%,兩地均難以置身事外。
市場對10%關稅的樂觀反應,如台美日韓股市的短暫反彈,很大程度上誤判了川普的談判策略。川普慣用先恐嚇、後安撫、再施壓的手法,這次關稅調整不過是其策略的一環。南韓與台灣企業若因此放鬆警惕,可能在未來面臨更大風險。
誰來承擔關稅重擔?
關稅的經濟影響最終由誰承擔,是一個複雜問題。以日本為例,理論上3.4兆日圓的關稅成本應由美國消費者通過價格上漲吸收。然而,出口企業往往無法立即轉嫁成本至美國市場。根據熊野英生的觀察,日本企業可能被迫自行吸收部分關稅成本,侵蝕利潤率。南韓的汽車製造商如現代汽車(Hyundai)、台灣的科技企業如台積電(TSMC),同樣面臨類似困境,短期內難以完全轉嫁成本。
在國內,出口企業向供應鏈下游轉嫁壓力的空間受限。自2022年原材料價格高漲以來,日本、南韓及台灣的中小企業已積極要求大型企業接受價格調整。相關監管機構對大企業壓榨中小企業的行為保持高度警惕,使得大型出口企業難以要求供應商降低成本。因此,許多企業可能在短期內面臨利潤大幅下滑的挑戰。
對南韓而言,汽車及電子產品出口企業可能因關稅壓力削減投資,影響全球競爭力。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則需應對美國市場的價格敏感性,若無法順利轉嫁成本,可能影響其在全球供應鏈的領先地位。這種兩難局面,讓亞洲出口企業在貿易戰中的處境雪上加霜。
汽車與半導體產業的致命打擊
汽車與半導體產業是川普關稅政策的重災區。根據日本2024年貿易統計,汽車及零部件對美出口總額達7.2兆日圓,25%的汽車關稅預計帶來2.2兆日圓的額外負擔,相當於汽車產業2023年度稅前淨利的19%。南韓的汽車產業同樣深受影響,其對美汽車出口約200億美元,25%關稅將增加約50億美元成本,對現代及起亞(Kia)構成嚴重壓力。
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則面臨獨特挑戰。雖然電子產品暫免對等關稅,但《CNN》報導指出,美國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表示,半導體及相關產品將在未來一至兩個月內面臨獨立關稅。 台灣對美半導體出口佔其總出口約40%,關稅的潛在影響可能推高晶片價格,衝擊美國科技業及全球供應鏈。台積電等企業雖因短期豁免稍鬆一口氣,但長期不確定性仍高。
汽車與半導體產業的困境不僅限於關稅成本。美國市場一直是亞洲出口的亮點,2024年日本與南韓對美汽車出口數量顯著成長,台灣的半導體出口亦表現強勁。然而,川普關稅的持續壓力,可能迫使企業重新評估在美銷售策略,甚至考慮將生產線轉移至美國以規避關稅。這類決策將帶來巨大資本支出,對產業長期發展構成挑戰。
電子產品關稅的隱憂
川普政府宣布暫免對智慧型手機、筆記型電腦等電子產品徵收對等關稅,但這並非真正讓步。盧特尼克明確表示,這些產品將面臨針對半導體的獨立關稅。川普也在其社交平台上強調,電子產品僅從20%關稅轉至另一「關稅桶」中,並無豁免。 這種政策不透明性,讓南韓的三星、LG及台灣的科技企業陷入混亂。
對南韓而言,電子產品出口佔對美出口的30%以上,關稅的不確定性可能推高消費品價格,削弱其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台灣的科技業則需應對半導體供應鏈的複雜挑戰,關稅成本上升可能影響其全球市場佔有率。美國消費者若承擔更高價格,需求可能下滑,進一步衝擊亞洲出口國的經濟表現。10%對等關稅的「緩解」,在這樣的背景下顯得微不足道。
經濟對策的迷思
[caption id="attachment_104296" align="alignnone" width="729"]
面對川普關稅的衝擊,日本、南韓及台灣政府正積極研擬對策。然而,措施的有效性令人質疑。日本討論的「每人3至5萬日圓現金補助」方案,與實際需求脫節,難以緩解出口企業壓力。南韓政府雖推出汽車產業補貼計畫,但規模有限,難以抵消關稅的全面影響。台灣則聚焦半導體產業的技術升級,但短期內難以化解關稅帶來的財務壓力。
熊野英生建議,政府應針對受關稅影響最嚴重的產業提供精準支援,如補貼或稅收減免。日本可針對汽車業,南韓可支援汽車與電子業,台灣則應強化半導體供應鏈的穩定性。這樣的對策才能穩定經濟,防止傷口擴大。若繼續採取廣撒網式的補助政策,不僅效果有限,還可能引發民眾對政策智慧的質疑。
結語
川普的10%對等關稅看似為貿易爭端按下暫停鍵,但背後的危機遠超表面數字。從日本與南韓汽車產業的沉重負擔,到台灣半導體業的不確定性,再到美國與中國大陸關稅戰升級至145%對125%的激烈對峙,這場貿易風暴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衝擊亞洲經濟。當前的喘息空間不過是假象,真正的挑戰才剛開始。企業需迅速調整策略,政府應推出精準對策,投資者則需保持高度警惕。唯有正視貿易戰的長期影響,才能在這場風暴中找到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