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揭開台灣國家原子能科技研究院的神秘面紗(1)
銳傳媒/
13 天前
文/陳榮祥
台灣台積電的半導體製程即將邁入1奈米,所謂摩爾定律面對極大的挑戰!
台積電利用CoWoS的封裝技術,將摩爾定律的壽命延長。但也將面臨半導體的物理極限,原子層次的物理限制,將使未來所謂利用量子糾纏的特性,發展量子電腦的新科技來臨。
由原子能委員會底下的核能研究所,於民國112年正式改制為財團法人國家原子能科技研究院(NARI、簡稱國原院),將成為台灣另一股原子層級的科研機構,有助於銜接台灣於原子應用科技的發展。
核能研究所的前世今生,可說是台灣發展核能的一部辛酸史。
[caption id="attachment_105135" align="alignnone" width="733"]
國民政府撤退至台灣,基於民國44年中美民用原子能合作協定及人才訓練,以建核能發電廠的研究與維護,在中山科學院成立第一所核能研究所。歷經所長張憲義在美國將原子彈研發計劃的曝光。可以說是核能研究所的一大打擊,也是被逼回歸到原子能委員會旗下管理,轉型到民用核能的維護與應用研究的開始,脫離了中山科學研究院的管轄。
[caption id="attachment_105136" align="alignnone" width="536"]
財團法人的國家原子能科技研究院於民國112年經行政院通過立法程序,成立後組成董監事會,及新的組織,院長、副院長下轄行政單位外,還有多個個研究所與中心。至民國113年已有研究員約500人的研發能量。
新的財團法人化賦與國原院更多的財源、人事任用彈性與多元的研發方向與技術發展。
這將是台灣在原子領域主導的新研發力量,結合台灣原有工研院、國衛院等等的力量,加上台灣的民間科技實力。將成為台灣最新的原子能科技研發團隊。
我們期許在原子能領域的科技應用產業,能發光發熱!
可預期在新能源包括小型核燃料發電(SMR)、核子醫學、太空衛星、核材料發展、核子檢驗等等領域,成為台灣不可或缺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