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老屋占72% 危老重建與抗震成當務之急

客家電視台/陳郁心 林柏均 臺北
104 天前
都更怎推動,你知道嗎?全臺灣房屋有一半以上是超過30年的老屋,臺北市老宅占比高達72%,比例位居全臺第一,該如何推動危老重建,加強建築震災應變,成為政府當務之急,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透過大數據分析,套疊建物及地質資訊,模擬出地震可能造成的衝擊,究竟臺灣推動防災型都更可行嗎,法規制度夠完善嗎,接下來我們帶您重回0403地震當下,受損嚴重的南機場夜市追蹤直擊。 「這邊也全部,全部都換過新的。」 帶著我們來到地震後結構補強的廚房,在南機場夜市經營中藥行超過30年的蕭大哥,至今仍心有餘悸。 「掉下來,這邊也是有,有損失到啦。」 歷經0403大地震,即便店中傾斜的梁柱,已經以H型鋼加固,從外表幾乎看不出補強過痕跡,但走到屋外,震後建築物有危險疑慮的黃單,還尚未被撕下,蕭大哥一心盼望,市府講了幾十年的都市更新,能加緊腳步動工。 南機場店家 蕭震檺:「最先40年前就說了啦,說到現在還是不了了之啦。」 臺北市南機場夜市自治會會長 林督欽:「開協調會,大家希望說趕快都更啦 怎樣怎樣,但是 還是談不攏啦。」 記者 陳郁心:「幸運撐過0403強震,但像這樣的老宅,撐得過下一次大震來臨嗎。」 「根據內政部統計,全臺灣超過一半,55.19%的房子,是30年以上的老宅,其中比例最高落在臺北市,高達72.41%。」 全臺屋齡偏高,民眾所暴露的震災風險也更加險峻,面對未知的地震威脅,該如何模擬、預測,大震可能帶來的災害,科學家們想方設法尋找解答。 「斷層動的話,哪一邊影響會比較大,它的上盤災損會比較大。」 這套由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研發「多維度地震衝擊動力分析展示圖台」,以視覺化模擬地震發生時,每個地區建築晃動情形,不只將道路、植被等,以三維模型擬真呈現,就連建物樓層數、建造年代,建材形式、房屋用途等建築屬性資料,全都一目瞭然。 這套過去多應用於政府防災應變,鮮少對大眾曝光的協助系統,客家電視台實際揭祕,了解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如何提供相關單位評估建物耐震力,研擬地震防災規畫。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地震與人為災害組組長 柯孝勳:「我們以前都是用一個,最大強度的一個分布,那現在我們可以再進步到,它實際的震波怎麼震動,紫色是完全毀損,真的碰到這個地震,這一棟是可能會倒塌的,那紅色是嚴重毀損,可能就是會毀損相當嚴重。」 透過AI機器人深度學習,套入去個資化房屋稅籍資料,道路以及公共建築等大數據,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將房屋遇震後的狀態視覺化顯示,竟有項驚人發現。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地震與人為災害組組長 柯孝勳:「它(房屋)其實跟新舊夾雜的,這個程度還滿高的,你真的要找到單獨某一區,就是全部是老舊,確實不是那麼多,所以這個也是造成,臺灣的都更也許在推動上,沒有辦法很大一整區,比較快速地來推。」 目前政府推動的老屋重建,主要有3大方案,包含都市更新、危老重建,以及防災型都更,申請程序及認定標準略有差別,不過都以「容積獎勵」做為誘因,其中防災型都更在0403強震後備受討論,以臺北市為例,若房屋同時有海砂屋及耐震不足問題,容積獎勵上限最高達2倍,政策看似立意良善,不過土木技師卻深感擔憂。 土木技師 拱祥生:「都更你要都市改造、街道改造,你要把你原來比較相對擁擠的,這個交通的問題,都更、景觀你要一併解決,地質敏感區、災害潛勢區,土壤液化區,這些區域要先匡列出來,你到安全的地方我給你更,我才給你更多容積。」 目前當災害發生時,政府仍是以民國98年訂定的《災害後危險建築物緊急評估辦法》,判斷建築是否有危險疑慮,專家直言這套標準早已過時,若不盡快修法,關乎人命。 土木技師 拱祥生:「目前《災害後危險建築物緊急評估辦法》,它不是只for地震,應該要適度地去簡化,而不是用民眾去通報,而是應該是技師如果發現現場看到,即使你沒通報,應該是一併去貼單。」 老屋重建是條漫漫長路,誰都無法預料下一場天災,何時會到來,該如何捍衛全民居住安全,成為政府迫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