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海板塊.歐亞板塊交界 花東地震頻繁

客家電視台/黃小琪 花蓮市.玉里
78 天前
臺灣平均每年發生約1千次的有感地震,其中有7成都集中在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板塊碰撞的花東地區,為了因應大規模災害發生時,地方救援人力不足的問題,花蓮各鄉鎮最近陸續成立防災協作中心,強化區域型後援系統,此外花東縱管處也打算在花蓮玉里,興建歐亞菲板塊遊客中心,藉當地特殊的斷層地景,來帶動整體防震災教育。 3月28日發生的緬甸大地震,造成數千人死傷,當地華僑拍下這驚險恐懼的一刻。 地震破壞力強,花東居民感觸特別深,0403地震造成20人死亡,而2022年0918地震,則衝擊臺東和南花蓮,導致多條橋梁斷裂,民生產業嚴重受損,天災發生時需要有人力,有能力投入救援,玉里各界代表簽署防災合作備忘,凝聚民間力量。 東華大學防災研究團隊 王維俊:「將我們民間的力量,民間的這些團體、組織,還有這個協會等等,把它編組起來,我們可以給他們一些適當的訓練,那在經過訓練之後,那他可以協助我們公所,來執行防救災的工作。」 防災中心正式納入運作體系,除了過去原有的民防組織和救難隊,這次要透過公部門力量,串聯包括醫院、農會及社福團體等,建立人力資料庫,並進行防災、急救等教育訓練,震災發生時,由協作中心統一調度。 玉里鎮長 龔文俊:「把我們玉里鎮的3家大型醫院,也邀請他們一起來做,加入這個未來防禦的行列,跟農會未來可能,(震災)發生之後,有可能長時間有這個,生活物資必須要去供應。」 花蓮縣台九線救難協會總幹事 吳新文:「也有提醒大家要有防災的意識,也讓大家知道說,這地震會造成怎樣的影響,尤其我們這次,我們是歐亞板塊結合的地方,這些地震更嚴重。」 由於地質的特殊性,0918震災發生後,當時就有研究團隊進駐玉里,開挖槽溝證明玉里斷層,活動歷史已有數千年,屬於全臺少見的平移斷層特性。 臺大地質科學系助理教授 王昱:「地震以後我們當場量到,錯位量大概在10公分這個等級,但是當我們在做這個地方的,很精確的這個地面光達的掃描以後,我們發現其實地表上的徵兆,不是只有我們這些看到地裂縫而已喔。」 同時玉里和富里2鄉鎮之間的玉富自行車道,橫跨了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板塊,是世界唯二的特殊地景,花東縱管處希望透過斷層觀光帶動防災教育,上個月才剛通過行政院支持,打算在玉里火車站前興建國內首座板塊遊客中心。 花東縱谷風景區管理處副處長 洪肇昌:「看能不能在我們的玉里火車站前面,因目前是作為停車場使用的這一塊空地,能夠來蓋一個歐亞菲板塊的遊客中心,能夠帶動我們玉富自行車道,沿線的這個產業的這個升級,能夠串聯起來。」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系教授 顏君毅:「這些(槽溝研究)統計,可以幫助我們規畫未來,如果是這個是100年會發生一次呢,50年會發生一次呢,每一次發生的規模是怎麼樣,那這個跟你要不要住在那裡,可以要蓋多強的橋,我想這些都是有關係的。」 事實上,過去中央地質調查所曾提出,未來30年玉里斷層,發生規模6.5以上地震機率高達44.2%,是全臺最高的,進一步做好防災準備,希望降低地震帶來的威脅,花蓮縣政府針對13鄉鎮,採購13萬組緊急避難包及救難包,並在最近陸續發放,此外也有民代提出,要加強預警通報系統。 花蓮縣消防局長 吳兆遠:「平時就有幫裡面的物品,隨時做更新跟檢視,那當然在災害發生的時候,它是一個非常好,也非常有功能的一個(急難)包包。」 無黨籍花蓮縣議員 魏嘉賢:「天災非常多的地方,如果政府單位跟民間單位,都有做好相關的一個整合跟訓練,那當天災發生的時候,民眾跟政府單位都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東部地震頻率高、深度淺,帶來的震災威脅也大,從2020年到今年,在花蓮就已發生8次規模6以上的地震,對地方民生經濟與產業產生深遠影響,透過對環境持續的省思,地方努力建立預防性防災,增強社區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