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巴拿馬運河危機:李嘉誠賣港風波如何揭露全球航運命脈的脆弱性

銳傳媒/
73 天前

【專欄】巴拿馬運河危機:李嘉誠賣港風波如何揭露全球航運命脈的脆弱性

 

文/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

巴拿馬運河,這條連接太平洋與大西洋的黃金水道,長期以來被視為全球貿易的命脈。然而,2025年初,這條運河因香港首富李嘉誠旗下的長和集團計畫出售其港口經營權,意外成為地緣政治與商業角力的焦點。交易對象是以美國投資巨頭貝萊德集團(BlackRock)為首的財團,涉及金額高達228億美元,卻因中國大陸政府的強烈反對與審查而暫緩,凸顯了航運路線在當今世界的重要性與脆弱性。與此同時,運河本身因氣候變遷導致的通航限制,正對全球供應鏈構成威脅。本文將從歷史、現況與未來影響三個面向,探討巴拿馬運河如何成為國際博弈的縮影,並揭示其對航運路線安全的深遠啟示。

巴拿馬運河的歷史與戰略價值

[caption id="attachment_62798" align="alignnone" width="348"] 《海中道路:巴拿馬運河》(The Path Between the Seas)。取自「博客來」網頁。[/caption]

巴拿馬運河自1914年通航以來,便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改變了全球海運格局。全長82公里,運河穿越中美洲,將太平洋與大西洋連接起來,避免了船舶繞行南美洲南端的艱險航程。根據日本笹川平和財團研究員小林祐喜於3月31日發表《巴拿馬運河凸顯航運路線的重要性》的報告,運河的建設歷經波折:1881年法國率先開工卻因資金與技術問題於1889年破產;1904年美國接手,最終於1914年完工。1999年,依據1977年簽署的新巴拿馬條約,運河主權正式從美國移交至巴拿馬共和國。這條航道不僅是工程奇蹟,更是國際貿易的命脈。

運河的戰略價值在於其控制全球約6%的海運貿易量。根據巴拿馬運河廳的數據,2023年美國以1億5,706萬英噸(1英噸約1,016公斤)的貨運量位居首位,佔比約75%,中國大陸以4,504萬英噸位居第二,日本則以3,073萬英噸排名第三。運河兩端的巴爾博亞港(Port of Balboa)與克里斯托瓦爾港(Port of Cristobal)由長和集團自1999年起經營,2021年續約至2047年。這兩個港口每年為運河39%的集裝箱貨船提供服務,凸顯其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這也使其成為地緣政治的敏感點,尤其在中美競爭加劇的背景下。

李嘉誠賣港風波:商業邏輯與國家利益的碰撞

[caption id="attachment_31527" align="alignnone" width="1500"]李嘉誠長江實業旗下新建案「親海駅II」,售價較周邊二手房便宜三成/維基 中共黨媒「大公報」奉命公開譴責李嘉誠是民族罪人。中共無法接受商場遊戲規則,把民間企業當成國營事業。[/caption]

2025年3月,長和集團宣布計畫以228億美元將包括巴拿馬運河兩端港口在內的43個全球港口經營權,出售給貝萊德集團領導的財團。此舉引發軒然大波,中國大陸官方媒體與監管機構迅速反應。據《鉅亨網》報導,中國大陸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旗下「玉淵譚天」指出,此交易「不符合商業邏輯」,並稱港口運營權涉及「重大國家利益」。親中港媒《大公報》更連續三次發文批評,指責李嘉誠「棄守祖國」,文章被中共中央港澳辦轉載,顯示北京的高度不滿。

從商業角度看,長和的決定並非全無道理。根據《南華早報》報導,港口業務近年僅佔長和總收入的9%,且在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上任後多次揚言「收回」運河控制權的壓力下,出售資產可避免潛在的政治風險與法律糾紛。此外,交易套現190億美元現金,幾乎等於長和市值,對股東而言是一筆鉅額回報。然而,中國大陸認為此舉損害其航運利益,特別是在運河被「美國化」後,可能限制中國大陸船隻的通航自由。據《CTWANT》報導,中國大陸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反壟斷二司已介入審查,聲稱將依法保護市場公平與公共利益,交易原定4月2日的簽約被迫延後。

這場風波揭示了航運路線的控制權已超越純粹商業考量,成為國家安全的棋子。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布魯斯(Tammy Bruce)28日表示,出售港口將削弱中國大陸對運河的影響力,符合美國利益。長和作為香港企業,卻在中美博弈中陷入兩難,凸顯了全球化時代企業與國家利益的複雜糾葛。

氣候變遷與通航危機:航運路線的脆弱性

除了地緣政治,巴拿馬運河還面臨自然環境的挑戰。小林祐喜的研究顯示,運河依賴加通湖(Gatun Lake)的水位調節高低差26公尺以通航,每日上限約36艘船(大型10艘、普通26艘)。然而,自2023年起,氣候變遷導致的乾旱使加通湖水位持續下降。根據國際貨幣基金會(IMF)Portwatch開放平台數據,2023年12月通航量降至22艘,僅為正常時的一半;至2025年2月雖恢復至36艘,但不確定性仍存。日本郵船調查集團指出,水位下降除受聖嬰現象影響外,還與當地人口成長導致的用水需求增加及森林砍伐有關。

[caption id="attachment_39484" align="alignnone" width="1280"]巴拿馬運河面臨缺水而嚴重「塞船」圖/https://pancanal.com/en/ 巴拿馬運河面臨缺水而嚴重「塞船」圖/https://pancanal.com/en/[/caption]

通航限制直接衝擊全球供應鏈。對於日本,汽車與電子產品多經運河出口至美國東海岸,水位危機若常態化,將推高運輸成本並削弱競爭力。美國則依賴運河進口亞洲的關鍵礦物,通航受阻恐加劇供應鏈風險。同時,貨輪滯留運河入口,迫使部分船隻繞行南非好望角,航程延長數千公里,成本大幅上升。這一現象顯示,航運路線的穩定性不僅取決於政治博弈,更受制於環境變數。

替代航路與未來展望

面對巴拿馬運河的雙重危機,替代航路的探索成為焦點。小林祐喜分析,地理上最接近的馬澤蘭海峽(Magellan Strait)因強風與複雜地形而不適合作為替代。此外,中東局勢動盪也影響蘇伊士運河的通航安全。2023年起,葉門胡塞武裝(Houthi)因支持哈瑪斯(Hamas)而攻擊紅海船隻,迫使許多貨輪改道好望角,航程增加10天以上。根據日本郵船調查集團的建議,亞洲至北美東岸的替代方案包括經太平洋至美國西岸,再以鐵路或卡車轉運,但此法成本高昂且效率有限。

結語

巴拿馬運河從李嘉誠的賣港風波到氣候危機,暴露了全球航運路線的多重脆弱性。它既是中美地緣政治的角力場,也是氣候變遷的試驗場。長和集團的交易風波顯示,航運基礎設施的控制權已成為國家博弈的焦點,而通航限制則提醒我們,自然環境的變化正悄然重塑貿易格局。對全球經濟體而言,確保航運路線的穩定與多元化不再是選項,而是生存的必要條件。巴拿馬運河的命運,無疑是當前國際社會必須正視的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