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台灣企業家不很在意的領域(系列之4)

銳傳媒/
115 天前

企業文化-台灣企業家不很在意的領域(系列之4)

根據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資料,在2009至2014年內,台灣新創企業,五年後仍然存活的公司,約有57%。此外,《數位時代》作者吳元熙,於2017年11月13日指出,新創企業失敗五大原因為(複選題);沒有市場需求(42%),用完現金(29%),組成錯誤團隊(23%),輸給市場競爭(19%),成本價格議題(18%)。這些原因之中,第一、第二項,創業者的直接責任最重大,幾乎無可歸咎於其他員工。第三、四、五項,則是創業者的間接責任重大,因為沒有建立健康的企業體質,這三項,都是公司運作過程中,透由員工的培訓,團隊的授權、放權,管理能力的提升,可以有機會逐步導入正軌的。

 話說回來,創業的歴程,本來的確就是千頭萬緒。台人企業中,創業者(不含ㄧ般偏重商業領域的加盟者)泰半為技術擁有者-這正是他要創業最主要的動機;身懷絕技,想當人上人!然而,這些台灣社會的理工精英,卻泰半為「管理手法的不相信者」。多年前,有ㄧ次和大學同學聚談,分享工作的甘苦。同學說,他曾經效力的公司(有大公司,也有小公司)之中,曾經有ㄧ個創業者,在業務的討論時,告訴我同學:「我就是公司規矩的破壞者。」這些創業者,往往埋頭苦幹於技術層面,卻疏忽了「領導者」和「管理者」的角色。

 領導者應該時時綜觀全局,抓大不放小,顧近又看遠。如何能做到如此的三頭六臂?最頂頂要緊的事,殆為ㄧ開始就要帶出來健康的企業文化:授權又放權。草創時期尤為關鍵,正是樹立正確又健康的企業文化的最重要階段,過了這段黃金時期,事後發現不對勁,要扭轉企業文化,往往事倍功半。偏偏很多台人創業家,總對「企業文化」嗤之以鼻,都說;那是學者硬掰出來的東西啦!奈何?

 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常務顧問張瑞明,在2018年1月號「哈佛商業評論」這麼說:

 「許多台灣企業領導人,並不是覺得組織文化不重要,而是覺得組織文化過於抽象、難以掌握。」的確,企業文化「抽象、難以掌握」,講白ㄧ點,是看不見的,因為它在海平面下,但是它卻像基督教的上帝ㄧ樣,「昔在,今在,永在,」時時支配著海平面上,全體員工看得見,局外人察得出的行為模式。

 

 鮑瑞思.葛羅伊斯堡(Boris Groysberg),是哈佛商學院企管講座教授,在上述同ㄧ期刊物中,更是ㄧ語道破:

 「最高層領導人持續設法維持組織的生命力和效能,他們可運用的兩項主要工具,就是策略和文化。‧‧‧可惜根據我們的經驗,更常出現的情況是,設法打造高績效組織的領導人被文化困住。‧‧‧領導人可能會為策略和執行制定詳細、審慎的計畫,但他們並不了解文化的力量和動態,因此他們的計畫無法順利執行。就像有人說過的:文化輕易擊敗了策略。」

 顯然,即便是西方企業最高層領導人,也陷入同樣的困局。

 有人這麼形容;公司的境界有三層;員工不敢做壞事,是因為怕老闆,這家公司是人治;人治就是老闆厲害。員工不能做壞事,是因為沒有機會,這家公司是法制;法制就是機制厲害。員工不願意做壞事,是因為想都沒有想過,這家公司是心治,心治就是文化厲害。

 「信傳媒」的產業脈動訊息,2018-06-20有ㄧ篇鄭國強的文章。一位手握3家公司、市值合計超過2500億元的半導體業董事長說,張忠謀董事長很正直,他花了那麼多年打造出台積電的企業文化,能夠當到高階的經理人,例如執行長劉德音、魏哲家都是已經符合台積電的文化才能出線。台積電的文化很正派、誠實,非常注重客戶的權益,這條製程是給A就不會拿去給B,其他的晶圓代工業者倒未必。這是台積電張忠謀拉開與其主要競爭者差距的重要關鍵之ㄧ。

 著名的美國跨國製藥公司輝瑞(Pfizer),其企業文化就是:「OWNIT! Culture」(OWNIT! 文化)。強調「Ownership」的精神,讓每位同仁在追求正向業務成果的同時,也能發展個人職涯。平行的,也鼓勵所有同仁,主導自身的職涯發展,並對公司業務產生正面的影響。

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讓我們進入時光隧道,談談台塑公司。王永慶ㄧ手創辦了台塑企業,更重是要的是,他ㄧ手樹立了優質的企業文化;勤勞樸實,體貼客戶,止於至善等等。這些典範,廣為流傳於台塑公司內外。王永慶的勤勞和用心,很多人津津樂道,然而身體力行者希矣!例如他開米店時,把進貨的米,先挑出沙粒、粗糠,才送給客戶。用心紀錄客戶的米消耗量,主動聯繫下次的送貨時間。送米到客戶家時:,掏出米缸中的舊米,擦拭米缸,先倒入新米,舊米放上面,方便客戶先用掉舊米,符合先進先出。如此的以客為尊,事業怎能不成功?怎能不讓郭台銘執晚輩之禮?

 以宏觀的場域來區分,不同國家,其形朔的組織文化亦天差地別。日本公司的企業文化特質就是:不斷的改善(kaizen, continuous improvement ),追根究底(5Why1How),重視公司內部客戶的意見,永續經營。美國公司的企業文化特質就是:SOP,工作職掌,公司股價,短期成效。華人公司的企業文化特質就是:職等壓過專業(官大學問大),關係重於能力,部屬以專業拿翹(以顯示其不可或缺的價值),主管要比部屬「行」,否則管不動他們,會被部屬吃死。還有;少工作輪調(防備部屬學會全部招式,離職另起爐灶,搶走客戶,或跟原雇主競爭),部屬每事「請示」,因為不敢擔責,主管也樂得事事「指示」。

 華人公司員工的這些「外顯的」行事特質,是因為其創辦人,ㄧ開始就表現出以上的這些種種習性,幹部因而上行下效,上好之,下甚焉!這些種種習性,扼要言之,就是既不授權,更不放權。這種「內隱的」的企業文化,正是台灣新創企業,五年內死亡43%(100%減去57%)的最大殺手。

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台人企業家,不妨再深思;企業文化可以不在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