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人工智慧的未來發展應建立在全球合作,而非特定國家的主導
文/楊聰榮(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在近期於巴黎舉行的人工智慧行動峰會上,英國科技部長彼得·凱爾(Peter Kyle)強調,人工智慧(AI)競賽應由「西方、自由、民主」的國家領導,這一言論再次凸顯出AI發展的地緣政治色彩。凱爾認為AI技術將深刻影響經濟、社會乃至國家安全,因此政府應確保這項技術符合民主與自由的價值觀。然而這種「主導權」的論述不僅帶有排他性,也可能忽視了AI作為全球性技術的本質。
AI的發展不應限於少數國家的控制,因為這項技術已經超越國界,影響全球各個產業與社會領域。強調特定國家或意識形態陣營對AI的領導權,可能會進一步加劇全球科技競爭,導致更多的技術壁壘與政治對立,從而影響AI的健康發展。當前的科技發展趨勢顯示,中國、歐盟、日本、印度等國家和地區在AI領域的研究與應用均取得重大進展,如果僅由所謂「西方、自由、民主」國家領導,將無法充分發揮全球AI產業的創新潛能。
此外AI技術的發展涉及多元文化、倫理標準與社會價值觀,若由少數國家壟斷技術標準,可能導致決策過於單一化,忽略其他國家的需求與文化背景。例如AI在醫療、教育、智慧城市等領域的應用,應該考慮不同國家的社會結構、經濟發展程度與文化傳統,而非強行套用某一個國家的標準。
事實上全球AI治理的關鍵在於如何建立一套普遍適用的倫理規範與技術標準,而非由某些國家來決定AI的發展方向。國際間的合作,如聯合國人工智慧治理倡議、歐盟的AI法規框架、G7科技合作機制,都顯示出各國正在尋求建立更具包容性的AI發展模式。這些合作機制的核心理念是AI的發展應該促進全球共同利益,而非成為國際競爭的工具。
因此與其討論「哪些國家應該主導AI」,更應該思考「如何讓AI技術更公平、透明且可持續地發展」。這意味著各國應該放下政治對立,透過跨國合作來制定AI發展的技術標準、倫理準則與監管框架,以確保這項技術能夠真正為全人類帶來福祉,而非成為地緣政治競爭的籌碼。
總而言之AI競賽不應該是特定國家的主導權爭奪,而應該透過國際間的合作與協調,共同推動技術的進步與應用。唯有在開放、包容與合作的基礎上,AI技術才能真正發揮其潛力,造福全球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