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史迪芬平克之”再啟蒙的年代”讀後介紹

銳傳媒/
32 天前

【專欄】史迪芬平克之”再啟蒙的年代”讀後介紹

 

文/紀國鐘(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終身講座教授 )

17、18世紀在歐洲興起的啟蒙運動,是一場哲學與文化的有關人性解放的省思運動。相信人能夠運用理性和同情心來增進全人類的福祉。但在21世紀的開始的這個時候,作者平克先生認為現在比過去300年間任何時候都要需要有人出面為啟蒙理念的內涵,理性、科學、人文主義和進步,好好辯護。因為啟蒙造就了現在的社會,大家已習以為常,我們可以平安出生,健康活到80歲,大賣場堆滿了全球各地生產的食物及用品,許多疾病都能治療痊癒,批判當權者不必入獄,世界的知識文化可經由電腦、網路即時從影音獲得。這些不是神或者是強人的饋贈和恩賜,確確實實是人類努力累積的成就。不瞭解或輕忽人類文明的進步導致一些人開始嘲弄始於啟蒙時代的人權自由民主及國際合作等淪為批判,甚至提出種種復興、復古運動來推翻啟蒙理念的理性思潮的目標,譬如又退回到忠於部族、服從權威,重演歷史輪迴。平克先生相信在進步的潮流上,按部就班解決問題才是良策。因而2015年他寫了”再啟蒙的年代”這本書來探討人類理性的擔當。於是平克先生要以21世紀的語言及概念重新倡議啟蒙,首先經由現代科學建立理解人類現狀的架構,探討人文的演化及文明的進展,也指出人文主義的被忽視所帶來的危機。

[caption id="attachment_98808" align="alignnone" width="500"] 《再啟蒙的年代》(Enlightenment Now: The Case for Reason, Science, Humanism, and Progress )圖/截自amazon 網站[/caption]

平克所介紹的啟蒙思維有四大主軸,就是理性、科學、人文主義與進步。他理解的理性就是願意讓自身信念接受客觀的標準檢驗。理性的社會應當從現實世界找答案,而不是相信那些執著於理念,並自以為全知的人。理性所面對的挑戰,在於如何培養以理性為主體的知識與政治文化,避免陷入部落主義及勢不兩立的陷阱,他認為放棄理性就是動情先於動腦,直覺快於思考,重感情而輕忽邏輯思考,最後這一點在現今台灣的社會最為顯著。

他理解的科學是運用理性詮釋宇宙,確認得到的解釋是否正確,並準備隨時提出更新的理論,例如牛頓力學到相對論,而在微觀的物質裡量子力學更為準確而有用。這些理論的正確性及完整性的進步來自正確的科學精神、態度、方法,那就是有多少證據講多少話以及邏輯推理的一致性。在數位時代裡,大數據資訊科學及生物演化,人類提出了熵(entropy)、演化(evolution)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等假說,觸發了多次工業革命及現代醫學,改善了人類的生活品質,譬如消滅了天花等傳染病,而不是獨裁者的封城或者是巫醫所解決的方案。

在人文主義方面他是以生命、健康、幸福、自由、知識、愛等豐富人類的福祉,並加以最大化為”人文主義”最核心的內涵。在啟蒙時代,300年前歐美孕育出對”人權”的重視,因而催生了世界人權宣言。進一步了解人權主義的道德觀就是強調平等、公平性也就是不強調”我”的獨特地位,不認同自己的利益凌駕他人之上。人類所具有的同情心源於自然的”公平無私”。人文主義是有兩個概念,一是”神授道德觀”一是威權主義、民粹主義,及國家主義,惟有民主制度可以規範現代的國家發展。

最後他講到世界的進步,他認為人類每年創造的比摧毀的多一點,這一點的正向累積數十年才能推動所謂的文明。他說明了從18世紀啟蒙運動以來人類的平均壽命從30歲提高到71歲,世界整合財富增加一百倍,戰爭的次數減少,和平的時間增加,天災、意外、事故降低9成以上,66%的國家擁抱民主,19世紀裡只有12%的人可以讀寫,目前已到83%,教育成為普世價值,每周工時減少,他的結論認為人類為何能夠進步,主因就是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開啟了以知識改善人類處境的過程。最後他建議要用21世紀的語言,符合21世紀的風格,以資料為本,提出證據、證明啟蒙方案已經奏效,人類社會依循啟蒙思潮作為,有望永續發展。

我們台灣人對於啟蒙思維帶給西方文明進步的成就又有多少了解呢?在這個台灣人意識正在萌芽、成長的時候如何學習美國革命及日本明治維新吸取西方文明成功的案例,轉化成今日台灣的啟蒙運動再出發的借鏡,建立人權、自由民主的社會,正是我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