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美日高峰會與科技供應鏈:台灣如何應對川普的「對等關稅」?

銳傳媒/
36 天前

【專欄】美日高峰會與科技供應鏈:台灣如何應對川普的「對等關稅」?

 

文/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

2025年2月7日,日本首相石破茂與美國總統川普在華盛頓舉行了首次正式峰會。此次會談涵蓋了貿易、製造業合作、科技競爭與區域安全等多個層面,而會後的記者會更是投下震撼彈——川普正式宣布美國將推動「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強調若其他國家對美國產品施加高關稅,美國也將採取相同對策。

這一政策立刻引發國際關注,因為它不僅可能改變美國與日本的貿易關係,還可能影響美國與歐盟、南韓、台灣等主要貿易夥伴的經濟互動。特別是在半導體與科技產業領域,美國若對進口產品提高關稅,可能加劇全球供應鏈重組,使台積電(TSMC)等企業的全球布局受到影響。

在川普強調「美國優先」的背景下,這次峰會是否能促進美日貿易合作,還是會讓雙邊關係陷入更多不確定性,值得深入探討。

美日經濟合作與數位貿易的挑戰

此次會談的一個重點在於美日經濟合作,尤其是日本對美國投資與貿易平衡的討論。根據2024年的數據,日本對美國的投資總額已達100.9兆日圓(約6800億美元),其中製造業投資占30.6兆日圓(約2060億美元)。日本企業在美國創造的就業機會達97萬人,其中53萬人集中在製造業領域。這些數據顯示,日本對美國經濟的貢獻遠超貿易逆差問題,即便美國對日本存在685億美元的貿易赤字,這僅占美國總貿易赤字1.2兆美元的5.7%,可見影響有限。然而,川普政府仍然對貿易逆差持強硬立場,使得日美貿易關係面臨挑戰。

此外,雙方也討論了數位貿易問題,特別是所謂的「數位赤字」。日本每年對美國的數位服務支出達8.6兆日圓(約580億美元),涵蓋軟體、數位廣告、串流媒體等領域。美國科技巨頭如微軟(Microsoft)、蘋果(Apple)、亞馬遜(Amazon)、Netflix等企業在日本市場占據主導地位,使得日本在數位貿易上處於被動地位。這種局面使日本成為美國數位產業的「金主」,而日本的數位技術企業卻難以突破美國市場封鎖,這是否會成為未來美日經貿談判的新焦點,值得關注。

川普的製造業復興戰略與供應鏈重組

[caption id="attachment_98378" align="alignnone" width="720"] 美國進一步強化貿易保護措施,可能影響台積電在美國的發展。[/caption]

川普政府的一大經濟政策目標是振興美國製造業,特別是提升本土生產能力,以減少對進口的依賴。然而,歷史經驗顯示,單靠關稅政策無法真正重振製造業。美國自1980年代以來,多次嘗試透過關稅與貿易壁壘來保護製造業,但結果往往適得其反,使得產業競爭力下降。造船業就是一個典型案例。美國商船製造業幾乎消失,軍用造船雖仍存在,但高度依賴政府補貼,缺乏市場競爭力。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的造船業可能成為美國的合作夥伴。考慮到全球造船產量中,日、中、韓三國占據近90%,美國若想在此領域復興,與日本合作將是一條可行之路。

供應鏈問題也是此次美日會談的重要議題,尤其是半導體產業。台灣作為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TSMC)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扮演關鍵角色。然而,川普政府對中國大陸的科技封鎖,導致供應鏈重組加速,也直接影響到台積電的全球布局。台積電已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並計劃投入400億美元,但美國本土人才短缺、基礎設施落後,導致生產成本上升。在這次峰會上,石破首相提出,希望美日能在半導體領域深化合作,例如透過日本的Rapidus計畫發展先進製程,這將可能減輕台積電的壓力,也有助於美國推動本土晶片製造。

美日關稅戰的矛盾與自由貿易的未來

川普在美日高峰會後宣布推動「對等關稅」政策,使全球主要貿易夥伴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這一政策將對汽車、半導體等行業帶來直接衝擊,特別是日本、歐盟、南韓與台灣等高度依賴美國市場的經濟體,可能需要調整出口與投資策略,以適應潛在的關稅變動。

美日汽車貿易長期受到關稅與非關稅壁壘的影響,若美國對日本汽車加徵新關稅,可能影響日本企業在美國的生產與銷售布局。而在半導體領域,美中科技戰已經推動供應鏈重組,若「對等關稅」擴及晶片與電子產品,台積電等主要晶圓代工企業將不得不應對新的成本壓力與市場變數。

值得注意的是,美日經濟關係不僅涉及貿易,更牽涉龐大的投資與產業合作。2024年,日本對美國的投資總額已超過100.9兆日圓(約6800億美元),創造近97萬個就業機會,其中製造業佔53萬人。這使得日本在應對美國貿易政策時,擁有一定的談判籌碼,可能試圖透過強調雙邊投資互惠,來降低關稅衝擊。

此外,美國對「自由貿易」的態度已逐漸轉向保護主義,不僅影響美日貿易,也波及美加、北美自由貿易協定(USMCA)夥伴國,以及歐盟等主要經濟體。未來,美國可能要求重新審視與多個國家的貿易協定,而這將進一步加深全球貿易戰的不確定性。對日本而言,如何在維持經濟利益的同時,避免被美國關稅政策波及,將成為未來經貿談判的重要課題。

貿易戰對美國經濟與台灣的潛在風險

[caption id="attachment_98379" align="alignnone" width="799"] 因應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宣布「對等關稅」,賴清德總統14日召開國安高層會議,應對相關議題。 圖/總統府網站。[/caption]

川普的關稅政策帶來兩大潛在風險:物價上升與通膨加劇,以及美國製造業的競爭力問題。關稅成本最終轉嫁給美國消費者,提高物價,影響購買力。2023年,美國關稅收入僅800億美元,遠低於所得稅收入2.2兆美元,關稅無法彌補財政缺口。此外,提高關稅短期內或能保護部分產業,但長期來看,缺乏市場競爭力的行業仍難以生存。

對台灣而言,若美國進一步強化貿易保護措施,可能影響台積電在美國的發展。台積電的亞利桑那州工廠雖符合美國「晶片法案」(CHIPS Act)政策,但若美國政府加強本土企業補貼,而對外國企業施加更多限制,可能導致台積電未來策略調整。此外,若美國與中國大陸的科技戰升級,台積電可能被迫在兩大市場間做出更艱難的選擇,影響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穩定性。

美國近期強化對中國大陸半導體出口管制,已對台積電產生間接影響。許多美國企業,如蘋果、高通、英特爾,仍依賴台積電的先進製程,但如果美國強推更嚴格的「對等關稅」,不僅可能使台積電在美國的生產成本大增,也可能影響其與其他國際客戶的合作。這對台灣整體科技產業來說,將是一大挑戰。

結語

此次美日高峰會的討論涵蓋了貿易、製造業合作與科技競爭等多個層面。石破茂首相希望透過強調日本對美國的投資與就業貢獻,推動更緊密的經貿合作,減輕關稅壓力。然而,川普政府對於貿易保護主義的堅持,仍可能影響未來全球自由貿易的發展。供應鏈重組與科技競爭加劇,意味著未來幾年內,美日關係將持續受到貿易戰的挑戰與變數考驗。

此外,台灣作為全球科技供應鏈的重要樞紐,也無法置身事外。無論是半導體、電子製造還是其他高科技產業,美中貿易戰、美日經貿合作與美國保護主義的興起,都將影響台灣企業的全球布局。未來幾個月內,若美國持續推動「對等關稅」政策,台灣必須謹慎評估,如何在美中日三方之間維持最佳經濟與貿易策略,確保自身競爭優勢不被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