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戰火下的經濟迷局:俄羅斯的困境與希望
文/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
2月12日,一場引人注目的國際對話悄然展開。美國前總統唐纳德·川普(Donald Trump)與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丁(Vladimir Putin)進行了一次電話交談。在這次交談中,雙方聚焦於如何結束已經持續三年之久的俄烏戰爭。川普表示,如果能夠實現和平,美國及其盟友或許可以考慮逐步放鬆對俄羅斯實施的嚴厲經濟制裁,而普丁則強調了烏克蘭主權和安全問題對於達成和平協議的重要性。這一高層互動為俄烏戰爭的解決帶來了新的想象空間,同時也讓人們對俄羅斯戰時經濟的未來走向產生了更多的思考。
自入侵烏克蘭以來,俄羅斯已經歷經三年的風雨。在這三年里,俄羅斯經濟彷彿一個充滿矛盾的謎團,既在戰火中展現出獨特的成長態勢,又深陷通膨等多重危機之中。本文將從俄羅斯經濟的整體演變、當前經濟現狀以及未來展望等方面入手,結合居民的觀點,深入剖析俄羅斯戰時經濟的方方面面。
經濟演變:預測偏差到現狀形成
[caption id="attachment_98210" align="alignnone" width="636"]
早在2023年夏天,眾多專家預測俄羅斯政府財政赤字的擴大將導致戰爭難以持續。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這一預測失誤的關鍵在於忽視了俄羅斯向戰時經濟的轉型。儘管政府財政收支確實出現惡化,但處於戰時經濟狀態下的俄羅斯政府能夠通過向家庭部門借款、對企業與家庭增稅等方式維持資金週轉。從數據來看,2019 - 2024年間,俄羅斯政府財政收支佔GDP比由1.9%降至 - 1.9%,而家庭儲蓄額卻不斷增加,2024年1 - 10月家庭儲蓄額達到約15兆盧布,這表明即使政府財政面臨困境,整個經濟體內部仍存在可調動的資金資源。
當前俄羅斯經濟呈現出高成長、低失業率的特點,軍需產業對此貢獻頗多。然而,在高成長的背後,俄羅斯也面臨著嚴重的通膨問題,顯示出其經濟的複雜性。2024年的實際GDP成長率預計為3.6%,失業率保持在較低水平,而通膨率則高達7.9%。根據IMF的數據,2024年俄羅斯的名義GDP為21843.2億美元,人均名目GDP為14953美元,這些數據反映了俄羅斯經濟整體規模的成長,但也伴隨著通膨帶來的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俄羅斯似乎陷入了軍事「凱恩斯主義」的陷阱。在和平時期,凱恩斯主義提倡通過增加政府支出特別是公共投資來刺激經濟成長。而在俄羅斯的戰時經濟下,軍事需求成為政府支出的主要方向。大規模的軍事投入短期內刺激了經濟成長,帶動了相關產業鏈的發展,如軍工企業及其上游供應商等。例如,軍需訂單的增加使得相關企業的生產活動活躍,吸納了大量勞動力,從而降低了失業率。然而,這種以軍事為核心的經濟刺激方式存在諸多隱患。一方面,大量的資源被投入到軍事領域,可能導致民用領域的投資和發展受到擠壓。民用基礎設施建設、教育、醫療等關乎長期民生福祉的領域可能因為資金和人力資源的短缺而發展遲緩。另一方面,軍事「凱恩斯主義」驅動的成長缺乏可持續性。一旦軍事需求減少或者外部環境發生變化,例如停戰後軍事訂單大幅下降,整個經濟可能會面臨巨大的調整壓力。
經濟現狀:繁榮背後的隱憂
[caption id="attachment_98215" align="alignnone" width="1043"]
俄羅斯在物品供應方面的情況相對較好。儘管受到經濟制裁,但在經濟制裁初期進口商品減少後,通過第三國的迂迴進口以及本國企業對外國製造商退出後的市場填補,使得市場上商品供應較為充足。例如,iPhone16Pro在俄羅斯市場上依然可以正常購買到。而且,俄羅斯國內的名義工資增加速度超過了物價上漲速度,從而保證了實質工資的穩定,這使得民眾生活並未表現出明顯的悲壯感。數據顯示,2024年俄羅斯的消費者物價上昇率為7.9%,而名義工資的成長幅度高於這一數值,確保了實質工資的穩定性。
然而,在服務領域,俄羅斯的情況卻不容樂觀。原本俄羅斯是一個資本輸出國(經常帳盈餘國),在戰時經濟下,這些資本流向國外變得困難,於是轉向國內投資,如建設熱潮等,導致經濟過熱。消費者物價指數在2024年依舊保持在前一年同比近10%的成長幅度,其中外國產品的通膨率更高。勞動力短缺問題也非常嚴重,人力需求倍率從新冠疫情前的1倍左右上升到了5倍以上。高利率也成為一大問題。高額的利率使得需要預付款或賒銷的商業模式變得艱難,民眾購買汽車和住房也變得更加困難。部分情況下,由於高利率導致無法借款,一些建設項目甚至被迫停工。此外,由於無法輕易訪問YouTube等國外平台,前往歐美旅行獲取簽證也很困難,但與此相對,俄羅斯國內以及包括日本在內的亞洲旅遊迅速增加。
俄羅斯的總儲蓄率相對較高且穩定,這對經濟起到了一定的支撐作用。總儲蓄是政府財政收支與民間(企業和家庭)儲蓄的總和(屬於流量概念)。俄羅斯的總儲蓄相對穩定,並且超過總需求(總投資),「總儲蓄 - 總投資 ≡ 經常帳收支」,因此俄羅斯保持著經常項目盈餘。根據數據,2024年俄羅斯的總儲蓄率約為25%,而總投資率約為20%,顯示出俄羅斯國內資金相對充裕。同時,相對較高的總儲蓄率以及盧布的相對穩定也對經濟形成支撐。過去危機時期上升的「廣義貨幣供應量(M2 + 外幣存款等)中外幣存款佔比」近年來呈現下降趨勢,主要原因是西方經濟制裁以及俄羅斯政府和中央銀行實施的各種資本管制措施。儘管如此,「為了兌換外幣而排長隊」「黑市匯率兌換」「用實物保存價值」等情況並不明顯,制裁和政策似乎並沒有過度扭曲外匯市場,結果是盧布沒有出現暴跌,這對戰時經濟的平穩運行起到了積極作用。
經濟展望:政策困境與未來挑戰
俄羅斯經濟目前處於過熱狀態,表現為高成長、高通膨和勞動力短缺。因此,俄羅斯中央銀行提高利率,以抑制貨幣供應量的成長,從而控制通膨。通過這種方式,期望經濟減速,減少進口,增加經常帳收支,進而實現盧布穩定。然而,對於當前的俄羅斯而言,烏克蘭入侵是最優先事項。所以,俄羅斯中央銀行收緊貨幣政策的負擔主要由民用需求承擔。考慮到這一點,普丁(Putin)對過於激進的緊縮政策持猶豫態度,公開要求實行「平衡的政策」,結果在2024年12月的會議上,俄羅斯中央銀行違背市場預期,維持利率不變,截至當時,通膨還沒有顯示出消退的跡象。
如果停戰,俄羅斯將面臨一系列複雜的經濟問題。首先是在沒有軍事需求的情況下如何支撐經濟需求。由於長期陷入軍事「凱恩斯主義」的模式,一旦軍事需求驟減,整個經濟的需求結構將面臨重大調整。其次是從軍事需求向民用需求轉變過程中的人力和資金配置轉換,以及削減軍事相關就業和整理軍事需求利益等問題。從入侵前的俄羅斯經濟概念圖來看,關鍵在於「短邊原則」,即潛在需求和潛在供給中較小的一方決定GDP水平。近期的高成長和失業率下降主要是由供給側(生產側)的成長驅動的。
總體而言,供給對需求的變化反應較慢。停戰後,隨著軍事需求的急劇下降,需求將迅速減少,而供給體系卻難以迅速調整。俄羅斯政府和中央銀行需要通過財政刺激或降息等政策措施來支撐需求,同時進行從軍事需求向民用需求的人力和資金配置轉換,以及處理軍事需求利益的整理工作。畢竟,由於入侵,俄羅斯已經失去了很多東西,帶有妥協的停戰是非常困難的。
結語
綜上所述,俄羅斯在戰時經濟下經歷了一系列複雜的變化。從最初的經濟預測失誤到如今經濟現狀的多面性,俄羅斯經濟既有繁榮的一面,也隱藏著諸多隱憂。而在2月12日川普與普丁的電話交談為俄烏戰爭的解決帶來了新的可能性,這或許也將成為俄羅斯戰時經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如果能夠實現和平,美國及其盟友考慮放鬆經濟制裁,這將對俄羅斯經濟產生深遠影響,可能有助於緩解其面臨的通膨、資金短缺等諸多問題。
然而,這一切的前提在於能否妥善解決烏克蘭主權和安全等關鍵議題。對於普通居民來說,他們雖對戰爭有著複雜的情感,但在當前的生活狀況下,仍然抱有一定的信心,認為國家不會在戰爭中失敗,這種心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俄羅斯整體的經濟走向。未來,隨著國際局勢的演變,俄羅斯戰時經濟的命運依然充滿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