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成天抱怨的負面思考者,掌握三原則就能改變思維模式

X傳媒/admin
37 天前

曾經,有一個名叫安東的同事從其他部門調到我的部門。他以前的部門主管跟我說,這個小夥子名校畢業,非常聰明,據說他的智商測驗有一百三十多分,工作上手得很快,但有一點不好:愛抱怨,比較悲觀消極。

我帶了安東一段時間,發現他還真是這樣。於是,我把他拉到公司樓下咖啡廳跟他聊聊天,還安排了一項任務給他,就是要他記錄自己每天脫口而出的負面話語,且要連續記錄三天。雖然安東不太情願,但還是接受了。

安東對我說,這個記錄下來他自己嚇了一跳,才發現自己原來這麼愛抱怨。

安東的負面話語清單

「為什麼時間這麼緊迫?」
「為何計畫總是在變?」
「為什麼文件都不能按時交齊?」
「為什麼事先不通知?」
「為什麼跨部門溝通總失敗?」
「為什麼錢不夠花?」
「為什麼我們部門工作量這麼多?」
「為什麼好多工作不能提前安排?」
「到底要等到什麼時候,」
「公司高層才能提供更多的資源?」
「為什麼老是人手不足」

其實,很多人都和安東一樣,從小到大都習慣於抱怨、推諉、拖延。例如:

小時候的抱怨

「為什麼總是有這麼多功課啊!」
「是不是這些不用今天寫呀?」
「能不能先看完卡通再寫作業?」
「我的作業被貓吃了……」

工作後的抱怨

「為什麼時間這麼急迫?」
「怎麼老是把他們的工作丟給我們?」
「要不這個彙報到晚上再寫吧。」
「我的付出與回報不對等……」

婚姻中的抱怨

「為什麼你不替我著想一下?」
「我工作都那麼累了,哄孩子這件事應該你做吧?」
「等到孩子長大一點再說吧。」
「我當初娶的要是另一個就好了……」

這些話,我們都耳熟能詳。每天都會聽到身邊的人說,自己也會說。一方面,抱怨、推諉、拖延;一方面,又覺得自己懷才不遇,遇人不淑。這樣的表現,可以稱之為「被害者心態」,而類似心態所導致的結果,可能會包括:成長緩慢、情商較低、給人感覺不夠正能量、做事不可靠,職場路和人生路都愈走愈窄。

每個人都知道抱怨並無益處也無意義,但如何改變呢?僅僅跟人說「你不要抱怨,不要想著別人的責任……」是沒用的。事實上,提問本身就是個十分巧妙的切入點,為此,請關注自己提出的問題。只要把一些常見的提問轉換為另外的提問方式,這樣看似小小的語言改變,就能帶來巨大的思維轉換。

簡而言之,答案就在問題之中(註釋4),或者說,提問的方向決定了答案的品質。對此,我們給出如下的「正面提問三原則」。

第一,少問「為什麼」,多問「如何」、「怎樣」。回顧一下安東記下來的那些問題—「為何計畫總是在變?」「為什麼文件都不能按時交齊?」「為什麼事先不通知?」等,很多都是以「為什麼」開頭。提這樣的問題,並不是為了解決問題,並不是為了規劃行動,也不是為了更加理解,只是抱怨、責怪別人而已。

除此之外,其他類似的「到底要等到什麼時候,公司高層才能提供更多的資源?」,也不是真的想要瞭解進展和時機,只是發牢騷罷了。然而,也不是「為什麼」這三個

—————————————————————————————————

註釋4.《QBQ,問題背後的問題》(QBQ! The Question Behind The Question;繁體中文版為《QBQ!問題背後的問題》),約翰.米勒(John G. Miller),李津石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5 年)。

————————————————————————————————————————-

字不好,而是很多時候抱怨、推諉、拖延的心態會藉由「為什麼」這種說法表達出來。與此相對,如果把提問換成「怎樣」、「該如何」,把關注焦點放在行動方案、解決問題上,比如「要實踐這個計畫現在需要做什麼?」「怎樣確保文件盡可能按時交?」「通知下來了,時間很急迫,我們該如何做?」等。

第二,提問中要包括「我」。原因是,提問中說到「他」、「他們」、「你們」、「誰」……這些人做什麼、想什麼,其實你都控制不了。若總是把關注放在自己控制不了的事情上,那八成會怨天尤人。你唯一能控制的人是誰?只有你自己。所以提問中最好把「我」放進去,這樣才能保證可以確實行動,例如:「現在我能做些什麼?」「我該找誰請教,就不至於束手無策了?」

第三,問題中一定要有動詞。動詞意味著行動,意味著你把關注放在下一步要做什麼,要達到什麼結果。我們可以發現,一個負面抱怨的問題,可能對應多個積極主動問題,比如「為什麼錢不夠花」,可以對應「如何增加理財能力」、「怎樣賺更多的錢」等。現在,讓我們練習一下,該如何從消極抱怨的問題轉化為積極主動的提問。

圖12,正面提問三原則。

正面提問三原則

「為什麼這些事都是我做?」這個提問如何改變?可以有以下幾種可能:「我怎樣能做好這些事?」、「我如何讓主管認定這些事不該我做?」、「做這些事可以如何為我帶來長期回報?」、「怎麼我總是遇到這麼奇葩的客戶和主管?」、

這個提問如何改變?可以有以下幾種可能:「下次在見這個客戶前,我要做哪些準備?」、「我去哪裡開發更多客戶,避免壓寶同一人全盤皆輸?」、「我具備了哪些能力或資歷後,就可以放心炒掉這個老闆了?」、「為什麼我就是找不到對象呢?」、

這個提問又如何改變?可以有以下幾種可能:「我做些什麼就能提高找到對象的機率?」、「如何提升相親的效率?」

說到這裡,順帶一提,無論相親還是面試,最好都要關注一下對方的思維方式,看看對方是不是習慣於抱怨、推諉、拖延。你可以在面試和相親中設計一些問題,如此一來,就能從對方的回答中,快速且有效地判斷對方是正面積極的人,還是負面消極的人。

本文選自《提問思維:懂得提問,改變一生──加速自我成長、改善人際關係、啟動深度思考的18種提問訓練》作者:趙周、李真、丘恩華,晴好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