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奇專案】攻擊型無人艇已進入「群攻作戰」時代 中科院還停留在第一代

上報/朱明
43 天前

中科院日前公告邀請國內研製攻擊型無人艇的廠商,6月至蘇澳外海進行驗測,挑戰快奇攻擊無人艇的性能,這是中科院罕見且透明的性能比較,值得嘉許;不過,就其無人艇驗測主要功能項目來分析,是以現有已服役並參與俄烏戰爭使用的攻擊型無人艇作為功能規格,但隨著俄烏戰爭大量使用無人機與無人艇,不斷的演進與性能提升,攻擊型無人艇已進入「網路互聯」群攻作戰模式的研製,似乎目前的快奇攻擊無人艇還停留在第一代的規格。

 

 

無人艇持續演進 群攻作戰模式將成重點

 

俄烏戰爭爆發至今,在無人艇的部分,從「Magura V5」、「海寶貝」(Sea Baby)攻擊型無人艇來對抗俄羅斯黑海艦隊時,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烏克蘭軍隊擁有多種不同型號的無人艇,擔任不同任務,如偵蒐巡邏的「潛行者 5」(Stalker- 5)的新型海上無人艇,甚至裝置R-73飛彈的Magura V5型無人艇,全球首見擊落俄軍Mi-8直升機,無人艇在戰場的運用,也隨著科技進步而多樣化。

 

烏克蘭軍隊擁有多種不同型號的無人艇,新型「潛行者 5」(Stalker- 5)負責偵蒐巡邏。(取自www.Sutton.com)

 

 

相對無人機已成為現代戰場上的新興威脅,其低成本、易操作和難以防禦的特性,對各國傳統防空系統構成嚴峻挑戰。為此,美國國防部亦展開代號為「第五次演示」(Demo Five),模擬多達50架各類型無人機同時攻擊單一目標的「蜂群戰術」,檢驗美軍應對此類複雜攻擊的防禦能力;這種「群攻作戰模式」,正是現階段研發攻擊型無人艇的重點。

 

美軍2024年6月在尤馬試驗場進行「蜂群戰術」的測試因應,在多達50架各類型無人機同時攻擊單一目標之下,檢驗防禦能力。(取自美軍DIVDS網站) 無人機「蜂群戰術」群攻作戰概念圖。(取自阿聯國防企業集團「EDGE」官網)

 

 

無人艇「1帶9」模式 發動攻勢最具效能 

 

簡單的說,具有「群攻作戰模式」的攻擊型無人艇,經測試最有效能的是1帶9艘無人艇的模式,這10艘攻擊型無人艇都先輸入各項數據與攻擊目標,母艇負責接收來自岸上或無人機的遙導控,再以網路互聯的訊息傳遞,指揮9艘無人艇一起行動;從岸邊出發後,這10艘攻擊型無人艇在母艇帶領下,成一字縱隊航行前進,此階段由岸上監控單位負責鎖定海上目標,當確認目標位置並傳送坐標給母艇後,由母艇將攻擊坐標資訊傳遞給其他9艘無人艇後;進入接戰距離,各艇的AI自動攻擊程序啟動,艇隊也從一字形展開為橫向不規則隊形,各艇會依據程序設定與遭到不同程度砲火射擊進行閃躲,從不同方位對目標進行攻擊。

 

這種「群攻作戰模式」的攻擊型無人艇,不但對任何船艦均有致命性的攻擊,甚至對中國萬噸級的055型的飛彈驅逐艦以及075型兩棲攻擊艦,都會被此「群攻作戰模式」的攻擊型無人艇威脅。

 

雖然中科院快奇攻擊無人艇是前年訂定的規格,但國防部新設的「先進國防科技小組」對攻擊型無人艇新戰術發展,是否有新的建議,令外界好奇。(責任編輯:鄭宏斌)

 

 

中國075型兩棲攻擊艦,未來將遭受「群攻作戰模式」的攻擊型無人艇威脅。(翻攝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