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巨源專欄】你有數位健忘症嗎?

銳傳媒/
40 天前

【山巨源專欄】你有數位健忘症嗎?

艾德里安沃德 (Adrian Ward) 已經在德克薩斯州奧斯汀自信地駕駛了九年——直到去年 11 月,他開始迷路。沃德的手機故障,蘋果地圖已停止運作。突然之間,沃德甚至找不到去一位好朋友家的路,這讓他意識到自己過去有多依賴科技。他說:“我只是本能地把地圖放在上面,然後按照它說的做。”
沃德的經歷呼應了一個常見的抱怨:網路正在破壞我們的記憶力。過去幾年的幾項調查都反映了這種恐懼,甚至導致一家軟體公司創造了「數位健忘症」一詞,描述由於知道資訊儲存在數位設備上而導致忘記資訊的經歷。去年,牛津大學出版社宣布其年度詞彙是「腦腐爛」——指因消費瑣碎的線上內容而導致某人的精神狀態惡化。
海倫·皮爾森Helen Pearson發表在最新一期權威期刊《自然》(Nature)的<網路和人工智慧正在影響我們的記憶?科學怎麼說>( Are the Internet and AI affecting our memory? What the science says)指出,搜尋引擎、GPS 地圖和其他技術可以改變我們的學習和記憶能力。現在科學家正在研究人工智慧可以做些什麼。
“你會看到各種關於數字健忘症的可怕預測,以及‘我們將失去記憶,因為我們不再使用它了’,”在馬薩諸塞州劍橋市的哈佛大學研究記憶的丹尼爾·沙克特說。
人工智慧幻覺無法被阻止,但可以限制其損害
事實上,各種研究描繪了一幅更為複雜的圖景。有些人確實認為網路和數位科技會損害或改變特定學習和記憶任務的表現:例如,使用 GPS 裝置導航的人似乎更難回憶路線。沃德是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心理學家,他發現透過谷歌搜尋資訊會讓人們對自己的知識產生一種誇大的感覺1。但研究人員表示,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顯示這項技術對記憶產生更廣泛的有害影響。北卡羅來納州達勒姆市杜克大學的記憶研究員伊麗莎白馬什說,『谷歌讓我們變傻了』之類的說法是「誇大其詞」。
人工智慧(AI)革命引發了一系列問題。支援 ChatGPT 等工具的大型語言模型 (LLM)正在迅速被納入搜尋引擎和其他軟體中,這意味著它們已經成為大多數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它們對學習和記憶的影響比傳統的網路搜尋更為深遠。 「整個 ChatGPT 是另一個層次的技術,與在谷歌瀏覽器中輸入『馬達加斯加的首都是哪裡?』有很大不同,」馬什說。
例如,研究人員表示,聊天機器人和其他人工智慧工具可能會使人們的認知變得懶惰,甚至在他們的腦海中植入現實的錯誤記憶。目前,生成式人工智慧已被用來創造「死亡機器人」——死人的數位化身,它們可以說出活人從未說過的話。英國愛丁堡大學研究人工智慧和記憶的安德魯·霍斯金斯 (Andrew Hoskins) 表示:“這就像重新組合我們從未經歷過的過去。”
互聯網正在侵蝕人類記憶
幾個世紀以來,人們一直在利用科技來輔助記憶——從印刷機到照片和攝影機。然而,在 2011 年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家貝琪·斯帕羅 (Betsy Sparrow) 等人進行的一項研究之後,互聯網正在侵蝕人類記憶的觀點得到了更廣泛的認可。在一系列實驗中的第一項中,他們報告稱,面對難題的人們會本能地想到網路和電腦,就好像他們急於尋找答案一樣。
在其他測試中,如果參與者被告知機器將保存而不是刪除他們的筆記,他們似乎很難記住自己輸入電腦的瑣事。他們往往對保存事實的資料夾的記憶比對資訊本身的記憶更深刻。這項研究推廣了「Google效應」的概念,即人們將網路用作外部記憶庫,因此削弱了自己的記憶庫。
但後來一些研究人員對這些結果的可靠性提出了質疑。 2018 年的一項研究3未能複製 Sparrow 2011 年研究中的第一次實驗-Sparrow 認為這些差異是可以解釋的4。然後,第二次嘗試重複同樣的實驗,也未能複製原始結果5。進行第二次複製嘗試的柏林心理大學心理學家 Guido Hesselmann 表示:“‘谷歌效應’是可信的,而且已經引起了廣泛關注。”但他補充說,「研究這些想法時應該採用更高的標準」。
分享資訊來減輕記憶資訊的負擔
沃德是斯帕羅研究的其中一位合著者丹尼爾·韋格納在哈佛大學的博士生,他仍然對 2011 年的研究深信不疑。該結果與韋格納在 20 世紀 80 年代提出的被廣泛接受的概念「交互記憶」相吻合。這表明,人們透過與他人(例如配偶或同事)分享資訊來減輕記憶資訊的負擔。
然而,當交易的另一方是網路時,我們可能就不需要知道太多資訊了。 “為什麼把它放在我的腦海裡,當我的口袋裡有一部智慧型手機時,有時在谷歌上搜索比搜索自己的大腦還要快?”沃德說。這是一種「認知卸載」的形式,人們使用清單、日曆、手機等任何東西來減輕大腦的負擔。
麻州波士頓大學研究決策的 Carey Morewedge 表示,支持認知卸載的一些最有力的數據來自 2010 年的一項 GPS 導航研究7。駕駛模擬器中的參與者在有或沒有 GPS 輔助的情況下行駛一條路線。然後他們被要求根據記憶沿著相同的路線行駛。那些使用過 GPS 的人的導航能力與從未走過這條路線的人一樣糟糕。
後來對虛擬導航技能的研究8表明,大量使用 GPS 的人的空間記憶比較少使用 GPS 的人退化得更快。類似地,一些研究表明,拍照可以減少對被拍攝物體的記憶——至少在某些情況下是如此。
人類的大腦有何特別之處?圖形指南
研究人員表示,認知卸載具有適應性,因為它可以釋放有限的大腦頻寬來處理其他事務。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研究人員的一項研究證明了這種效果。他們要求學生學習一份單字文檔,然後隨機指定一些單字來保存它。保存了第一個文件的人能夠更好地記住第二個文件中的單字9。
其他研究也支持這樣的觀點,即人們依賴網路作為替代記憶——以至於他們將其與自己的記憶混淆。在沃德的研究1中,他要求人們使用Google或自己回答一系列瑣碎問題。平均而言,使用谷歌的人後來評價自己對自己的記憶比那些沒有使用搜尋引擎的人更有信心。尋找答案似乎並沒有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無知;這讓他們以為網路上的知識一直都是他們的。
沃德說:“我認為我們的知識更少存在於內部,而更多的是存儲在外部——我們在訪問它們時會感覺它們是我們自己的。”
馬許說,這種因搜尋而產生的虛假自信「可能是你後來記不住某件事時感到如此驚訝的原因之一」。她的實驗10表明,這種現象可能源於以網頁連結清單的形式顯示的搜尋結果,其中包含有關該頁面的一小段資訊。瀏覽這些預覽然後選擇某一頁面會使人在閱讀之前就對頁面內容產生熟悉的感覺——一種心理學家稱之為「啟動」的形式。這種效應可能會導致人們高估自己的知識。研究人員尚不清楚,現在搜尋引擎在搜尋結果頂部提供人工智慧生成的摘要,這些類型的誤解是否會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