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百年教育-文具與教科書」特展 一窺清代到現代的學習印記
「臺灣百年教育-文具與教科書」特展 一窺清代到現代的學習印記
照片取自臺北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為了讓大小朋友在寒假期間,自主學習對臺灣的教育發展有更深的認識,自即日起至3月16日止,在北市鄉土教育中心2樓特展室舉辦「臺灣百年教育-文具與教科書」特展,透過從清代到現代的文具與教學用具的展出,帶領大小朋友一同穿越時空,探索臺灣百年來的教育面貌。
教育局表示,臺北市老松國小與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合作辦理,特別邀請古地圖收藏家暨萬華在地文史工作者高傳棋老師共同規劃,利用琳瑯滿目且深具庶民生活文化的各種臺灣百年來文具與教科書等展品,每一個展品都訴說著一個時代的故事,包括各式圖文、有聲書、影片等,以呈現出教育的多元面貌,也見證教育的演變。
中心主任張欽鵬表示,本次展覽現場規劃有:臺北百年教育簡史,歷代教學工具面面觀,教科書您讀過的有幾種?學生最愛下課10分鐘,從修學旅行到遠足,放學下課去、畢業了!時間跨越清代、日本時代到現今等展區。
策展人高傳棋老師表示,臺北在清代與日治初期時,不論是在私塾、書院或公學校(國民學校)裡,老師最多的教學工具就是「紙筆、教科書與黑板」,就這樣地「傳道、授業、解惑」了近百年;直至出現了現代化的高等科、職業、師範、大學教育後,才有較相對的專業教學輔助器材。
展櫃內展示1950至1980年度教師使用的輔助教具,例如「1950年代謄寫腊紙、1960年代大算盤、1970年代地球儀、大三角板、中華民國與臺灣島拼圖、臺灣島模型、幼兒認識注音符號ㄅㄆㄇㄈ、1至10數字、英文單字、各種不同材質的鉛筆盒與直尺、學生用算盤、社會與自然科實驗課教學用品」等展品來呈現出不同時代琳瑯滿目的教具與文具。
北市鄉土教育中心位於「剝皮寮歷史街區」,地址是廣州街101號,展覽自即日起至114年3月16日止,星期二至星期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免費開放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