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特種登陸艦:中國大陸兩棲登陸的後勤支柱/蔡元鴻

台灣好報/ 2025.01.16 10:00

蔡元鴻(軍武科技觀察家)

隨著北京的海洋戰略需求不斷上升,一種特別的“碼頭船”,又或者稱其為“特種登陸艦”,逐漸引起外界注意。該艦主要目的,是用於為已登陸的部隊,提供行政資源與後勤補給等運送支援,其定位及功能與傳統兩棲作戰艦艇截然不同,是中國大陸推行軍事現代化的重要成果。本文將探討此類船艦的技術特點、戰略角色及其運用限制,並分析其對區域局勢的潛在影響。

首先,該艦可快速搭建臨時碼頭或運輸平台,支持大規模後勤物資與裝備的輸送。其升降支柱與可折疊橋樑,使其適應多樣化的灘頭與岸邊環境,特別適合後勤補給作業。若該艦能與其他後勤運輸載台(如民用散裝貨輪)進行聯合運用,可利用其強化的運輸甲板進行物資接駁,從而實現多層次、快速的補給能力。該艦的結構設計,使其能在地形復雜的區域執行後勤任務,即便在基礎設施匱乏的港口或是灘頭,也能保持高效運作。

值得注意的一點,該艦的作用並非直接參與灘頭攻勢,而是作為前線部隊的後勤補給樞紐,確保已登陸部隊能獲得穩定的物資與兵員補充。且該艦能有效支援後續部隊的作戰能力,甚至加速陸上防線的擴建,在敵方防禦薄弱處開闢新的後勤供應路線,增加作戰靈活性。

對一般民眾而言,後續的運補需在獲得海空優勢後才能安全運作。因此,若制空及制海權未能控制,或遭到具備強大的反艦火力,該艦將面臨高風險。但該艦並非配合第一階段的兩棲登陸作戰,主要功用在於資源運補作業,因此讓該艦進行作業時,表示已獲得戰區的海空優勢,能為後續運補船團提供穩定安全的路線。

因此,該艦若要運用在港口較多的台灣地區,似乎有點大材小用。但仍可帶來不同的角度思考,如從現在灘岸殲敵的「反登陸作戰」思維中,加上如何全面打擊敵方的後勤能力。這不僅包括灘頭的攻防戰鬥,更涉及對敵後勤運輸鏈的整體瓦解,包括港口設施、運輸線與補給點的精確打擊。又或者,投入更多資源於自主國防科技的研發。例如,高效、低成本的反制武器,如機動性強的無人載具,以增加此類登陸艦及其後勤支援船團的運補作業風險與難度,阻止敵方在灘頭建立穩定的後勤補給能力。

此類碼頭船艦,雖具備在基礎設施匱乏的灘頭執行後勤補給的優勢,但其運用仍受到戰場環境、資源供應與戰術限制的影響。對於港口設施較為完善且分布密集的台灣地區而言,除非港口設施在戰爭初期遭到徹底破壞,否則此類船艦的效能將難以充分發揮。相比於在灘頭進行高風險的臨時碼頭搭建與補給作業,直接選擇在港口進行資源卸載,無疑更為高效且安全。(示意圖作者提供)

新聞圖片

熱門關鍵字:

評論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