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拋出「大罷免」議題,針對國民黨41席立法委員提出罷免的可能性。是否為民進黨高層授意,一路遮遮掩掩又一路高喊至今,朝野對立幾成僵局。去年剛剛經歷罷免投票的基隆市長謝國樑語重心長,直指罷免不是民主常態,相信結果也不會成功,濫用罷免違背民主精神,也將導致社會資源的浪費和民眾極度疲憊。
罷免權是現代民主制度的重要機制,賦予公民對民選公職人員進行監督的權利。其初衷在於撤回對失職或不適任官員的授權,確保民意的持續參與。然而,這項權利若被過度或濫用,可能淪為政治工具,對民主運作造成反效果。
罷免權應是一種救濟機制,提供選民重新審視授權的機會。但罷免不應成為「情緒化操作」或「政治報復」的工具。當罷免頻率過高,不僅干擾正常治理,也可能讓選民對民主程序失去信心。因此像是老牌民主國家英國,對於罷免的規定相對嚴格,以「違法、判刑與否」為標準,嚴格限制對政治人物的罷免,且直到2015年才制定《議員罷免法》,賦予人民罷免國會下議院議員的權利。
基隆市長謝國樑是罷免政治的親歷者。回顧過去的罷免案,他坦言這是一段令人疲憊的過程,尤其對市民而言,無疑是一場不必要的消耗。謝國樑指出,罷免應該是民主的例外情況,而非常態。當選民每年都需要針對政治人物頻繁表態,原本應該「四年一次」的選擇權,變成了「一年一考」,徒增選民心理負擔也加劇了社會的撕裂。
針對柯建銘提出的「大罷免」議題,謝國樑認為,這樣的提案只會讓社會陷入對立,難以真正促進民主。他呼籲,各界應將精力放在如何提升民生福祉與推動公共政策上,而非將罷免作為政治鬥爭的手段。
罷免運動的代價不僅僅是情感與心理上的疲憊,還包括大量的社會與經濟成本。一場罷免案涉及投票籌備、行政管理及相關人力資源的投入,動輒耗費上千萬元的公共資金。這些資源原本可以用於基礎建設、教育或其他重要公共事務,如今卻被消耗在無休止的政治爭鬥中。此外,罷免引發的政治不穩定也對市政建設造成負面影響。公職人員為了應對罷免壓力,可能將重心轉移至短期利益,甚至採取迎合式政策,損害長期發展目標。
罷免權的行使需要謹慎,以平衡民主監督與政治穩定。合理的門檻設置是關鍵,過低的門檻可能導致濫用,過高的門檻則可能削弱公民的監督力。此外,公民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應幫助民眾理解罷免的真正意義,避免情緒化操作或隨波逐流。
罷免權應該是民主的守護者,但濫用罷免可能成為民主的負擔。謝國樑的經歷提醒我們,罷免雖是公民的基本權利,但應以理性和謹慎為前提。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讓罷免成為民主機制中的一道光,而非民眾的負累與社會的分裂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