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大奉打更人 鄭恩地

【專欄】神與鬼

銳傳媒/ 2025.01.01 03:40

【專欄】神與鬼

 

話說科學家愛因斯坦與藝術家畢卡索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ˈaɪnstaɪn/ EYEN-styne;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
巴勃羅·魯伊斯·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 [ˈpaβlo piˈka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

2018年九月我分兩條綫閲讀兩個上個世紀巨人的傳記。一條是經由分上下兩冊的紙本書,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傳記(Einstein : A Life  1879-1930  Vol I和  1931-1955  Vol II)。
 
另外一條是從網路上,以Wikipedia 為基礎,蒐尋巴勃羅·魯伊斯·畢卡索一生的事略和他劃時代的創作歷程,以及他衆多的情人和謬思們,時間從1881到1973。
 
這個世代,從十九世紀末,直到廿世紀第三個Quarter ,經歷了兩次大戰,天翻地覆的帝國覆亡和殖民地的建國,殖民主義覆滅,然後由社會主義而法西斯、共產主義,最後法西斯政權全部退場,然後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各爭一執,由熱戰而冷戰,(廿世紀末共產主義也幾乎全退),真是一個狅飆的時代。
 
愛因斯坦和畢卡索兩位大師,分別在科學界和藝術界,開創兩條長河,直到現在,人們依然沿著它們緩緩前行。

在此暫且拋開他們豐富的人類文明饗宴,只想藉由他們兩人婚姻的記錄,表達個人對他們的觀感。
 
愛因斯坦和畢卡索都結過兩次婚

愛因斯坦第一個老婆是他在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同學米列娃Mileva Marić (m. 1903; div. 1919);第二任太太是他的堂姐艾爾沙 Elsa Löwenthal (m. 1919; died 1936)

[caption id="attachment_93590" align="alignnone" width="440"] 愛因斯坦與第一任妻子米列娃,1912年[/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93591" align="alignnone" width="413"] 愛因斯坦與第二任妻子愛爾莎[/caption]

Albert and Elsa Einstein arriving in New York, 1921
愛氏說他兩次婚姻都是失敗的婚姻,原因是兩個老婆對他的感情投入都不滿意。
 
當愛因斯坦因為種種因素(包括婆媳不合、彼此個性認知差距、還有婚外情 )對他的第一個老婆米列娃  (  Mileva ) 提出離婚要求,當時米列娃極力反對,情緒幾近崩潰,後來米列娃接受,條件是當愛因斯坦得到諾貝爾獎時,獎金要完全歸她(這樣勇於面對現實,因為她有兩個孩子要養育),愛氏欣然接受,他們於1919年二月離婚,愛氏旋即與艾爾沙結婚,實際上於1912年,他們倆就開始親蜜的關係。

1921年愛因斯坦得到諾貝爾物理學獎,理由是「對理論物理的貢獻,特別是發現了光電效應的原理」,並非「相對論」或是「時空曲率」,理由是在當時「相對論」爭議太大。

[caption id="attachment_93592" align="alignnone" width="290"]
1921年,愛因斯坦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後的官方肖像[/caption]

1929年愛因斯坦在一次訪問對話上說:「我人生的快樂大多來自小提琴。我常用音樂思考,用音樂作白日夢,用音樂的角度來看人生。」他説他的快樂來自無慾,這也說明他對女人的慾求遠小於求知慾和對科學的研究。
 
1936年年底,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愛氏的第二仼太太過世。一位友人說:她是一位「忠貞體恤的妻子,無怨無悔,永隨愛恩斯坦左右,只為讓他的路走得更平順...」守護著他。
 
這個角色後來由他的秘書杜卡斯擔任,一直到死。愛氏雖然也很喜歡美女,但他確實很需要有這樣的女人照顧他,而她們卻由愛氏這裡得不到被愛的感覺,這兩位女士對愛氏這個「男人」有不少的抱怨,但包容他,因為他是個「偉人」。

1955年4月13日,愛因斯坦的腹主動脈瘤破裂,引起內出血,於18日過世,享壽76歲。在那時代,動手術治療在技術上成功率很高,醫生建議立刻動手術治療,但愛因斯坦堅決拒絕,他表示:「當我想要離去的時候請讓我離去,一味地延長生命是毫無意義的。我已經完成了我該做的。現在是該離去的時候了,我要優雅地離去。」
“I want to go when I want. It is tasteless to prolong life artificially. I have done my share; it is time to go. I will do it elegantly.”

1965 年12 月13 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舉行的紀念演講中,核物理學家J. 羅伯特·奧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 總結了他對愛因斯坦這個人的印象:「他幾乎完全不世故,也沒有俗氣……他總是有一種奇妙的純潔性,既孩子氣又極其頑固。」

In a memorial lecture delivered on 13 December 1965 at UNESCO headquarters, nuclear physicist J. Robert Oppenheimer summarized his impression of Einstein as a person: He was almost wholly without sophistication and wholly without worldliness ... There was always with him a wonderful purity at once childlike and profoundly stubborn.

確實愛因斯坦始終一貫的忠於自我觀點,一種泛神性、科學觀的、還有內在思維及外在行動的既孩子氣又極其頑固的「我行我素」,就如同他臨終的遺言:我已經完成了我該做的,…是該離去的時候了,我要優雅地離去。

另述:

愛因斯坦與米列娃在1897年至1903年間的書信,直到1987年才重見天日,內容揭露了這段感情不為人知的細節。可以看到愛因斯坦這個科學界的「神」,在世俗界所表現的「人」的自我主義的面相:

1914年,愛因斯坦與米列娃的婚姻迅速惡化,為了孩子著想,兩人試圖維持婚姻關係。然而,這位被外界視為和藹親切的和平主義者卻開出「條件」清單,米列娃必須同意所有條件他才願意繼續下去。這份清單收錄在沃爾特‧艾薩克(Walter Isaacson)所寫的愛因斯坦傳記《Einstein: His Life and Universe》裡,內容如下:
 
  〈條件〉
 
  你會確保:
  一、我的衣物和洗好的衣服整理妥當。
  二、我會定時在房間裡拿到三餐飲食。
  三、我的臥房和書房始終保持整潔,特別是我的書桌只有我能使用。
 
  只要不是完全出於社交因素,你將斷絕與我的任何私人聯繫。具體而言,你將放棄:
  一、我在家與你同坐。
  二、我和你一起外出或旅行。
 
  關於你我之間,你將遵從以下幾點事項:
  一、你不會期望與我有親密關係,也不能以任何方式責備我。
  二、如果我要求,你會停止與我交談。
  三、如果我要求,你會不帶怨言立即離開我的臥房或書房。
 
  你承諾在我們的孩子面前不會貶低我,無論是透過言語還是行為。

畢卡索說過:「世間本沒有愛情,只有愛情的證據。」
 
畢卡索第一個老婆奧莉嘉Olga Khokhlova (m. 1918; died 1955) ;第二任老婆是傑奎琳Jacqueline Roque (m. 1961; his death 1973),結婚時畢卡索80歲,傑奎琳35歲。

[caption id="attachment_93593" align="alignnone" width="416"] Portrait of Olga(1917),值得注意得是,這件作品由於繪於兩人熱戀期間,
畫中的歐莉嘉十分優雅脫俗。|Photo via Pablo Picasso[/caption]

當畢卡索的第一個老婆奧莉嘉対他提出離婚要求,理由是他緋聞不斷,不顧家庭,(1935年畢卡索54歲與奧莉嘉分居)但是畢加索不同意,理由是如果他同意,他必須把一半的財產分給離婚的老婆,所以他的第二次結婚是在他第一任老婆因癌症過世後,他才再婚。

[caption id="attachment_93594" align="alignnone" width="654"] Jacqueline with Roses(1956) Seated Nude (Jacqueline)(1959)[/caption]

但早在1953年,畢卡索和他第二任老婆傑奎琳就在一起了,當時傑奎琳才26歲。他們的婚姻延續了11年,直到畢卡索過世,這段期間,傑奎琳緊緊的守著他有如「希臘神話中冥府入口的三頭猛犬」,成功的扮演他生命中的唯一一個女性,他也為她創作了400多幅畫作,遠超過畢卡索其他的愛人。

有一句話:「道德的約束無法阻攔藝術家追尋繆斯女神的腳步。」
 
畢卡索一生中追求並「探索」過無數的女性,史料上最出名的七個畢卡索的「繆斯女神」,畢卡索像「魔王」一樣,駕馭她們,像「吸血鬼」一樣,吸吮她們的精華,把她們的靈魂釘在畫布上,轉化成一幅幅的作品,待到她們芳華枯竭時,再把她們拋棄,幾乎每個離開他的女人都像被「咀咒」過一樣「失魂」,後景淒涼,即使是他最後一個「守護者」傑奎琳,也在畢卡索過世後,於1986年舉槍自殺。

唯一例外的是佛蘭科娃·西洛女士,另譯為法蘭索娃絲·吉洛(法語:Marie Françoise Gilot,1921年11月26日—2023年6月6日),她是一個可敬的女性,畢卡索説她是「說 “不”的女人」The woman who said no ,她和畢卡索同居九年多,替他生兩個孩子,最後毅然決然地帶兩個男孩離開他,開創屬於自己輝煌的事業,出版了一本創銷書 「我和畢卡索的情史」'My love affair with Pablo Picasso',而且她再嫁給一個我很景仰的,「人道主義者」醫生科學家,也就是發明小兒麻痺疫苗的沙克醫生 Jonas Edward Salk ,光彩的活了一百零二歲。

[caption id="attachment_93597" align="alignnone" width="588"] 1952 年,巴勃羅·畢卡索和法蘭索娃絲·吉洛。圖/取自Artnet[/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93598" align="alignnone" width="559"] Portrait de femme (Françoise Gilot) Francoise Gilot in 2012
Picasso 1944 for Vogue magazine[/caption]

另一個插曲,守住畢卡索遺產的戰爭:在畢卡索過世的葬禮,依然守著畢卡索棺木的「三頭猛犬」傑奎琳把宅第大門緊鎖,不讓西洛生的兩個孩子進門弔唁他們的父親,為的是怕他們來爭畢卡索的遺產。傑奎琳最後還是熬不過沒有畢卡索的日子,自殺到冥府繼續去守護她的「魔王」。

筆者個人闢諭這兩個不同境界的巨人與女人的關係:

愛因斯坦,就如他所開創又不願意接受的「量子力學」中兩個平行前進的微粒子,彼此交換能量,很接近又不相斥,也不相離;而畢卡索則像大宇宙中的黑洞一般,把女人的光熱完全吸收,但世人從「事件視野」Event Horizon 外所看到的,卻是由畢卡索転化的各種變形肖像,永遠存在。

以下是兩個偉人極具代表性的言語:

愛因斯坦説:"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 For knowledge is limited, whereas imagination embraces the entire world, stimulating progress, giving birth to evolution." 。
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則能夠擁抱整個世界,激活進步,讓演化誕生。

而畢卡索曾經対勇敢離開他的西洛說:"Women are machines for suffering, ..For me there are only two kinds of women, goddesses and doormats.”
女性是來受苦的機械,...對我來說這世上只有兩種女人,女神,以及看門婦。

我則想説:For me, Einstein is a god, and Picasso is a devil, 而「我」則是介於「神」「鬼」之間,平凡的「人」。
             
完稿於2018年最後一天早上,於2024年最後一天中午修訂。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