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本文為盧俊義牧師新書《離開前的最後一課》推薦序
文/賴其萬(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兼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盧牧師是一位我非常景仰的基督教長老教會牧師。二十幾年前我回到台灣,透過我的同學林信男醫師的介紹,我認識了他。當時我住在離東門教會不遠的地方,雖然沒有慧根,迄今始終無法找到任何宗教的皈依,但我曾經參加過幾次東門教會的活動,對盧牧師留下很深的印象。後來有幸能邀請他參加我們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臨床倫理委員會,多年來幫了我們很大的忙。同時,他在百忙中,也在我們為了促進台灣社會醫病互相了解而成立的電子報「醫病平台」,寫過幾篇有關宗教與醫療方面非常精闢的論述。就因為這些機緣,我義不容辭不自量力地答應為他這本「離開前的最後一課」撰寫推薦序。
盧牧師這本書是他收集在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無償擔任宗教師十八年裡,他照顧過的二十五位臨終病人的故事。坦白說,我第一個反應是我們醫院有那麼多康復病人的成功故事你怎麼不寫,卻偏偏要寫這種醫學上「失敗」的令人傷心的個案。但是當我讀完整本書之後,我瞭解盧牧師撰寫這本書的用心,他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這種快要離開人間的病人,還有許多我們可以幫忙他們與家人的事。
我們一般人在日常生活裡,很少有這機會像盧牧師這種人,他的「天職」就是要陪伴幫忙這種走在人生最後階段的病人平靜地走完全程。他在這本書裡,多處提到他因為穿著「黑袍」,而病人一下子就認出他是「牧師」,這使我不由得想到,我也是同樣穿著「白袍」,而別人一看就知道是「醫師」。我們的「制服」是「黑白分明」截然不同的生涯,但我們都是照顧需要我們照顧的人,而細讀這本書之後,我尤其感動的是他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所得到的「成就感」。相對於牧師,醫師在面對病人的最後階段,往往因為「醫療的失敗」而感到「遺憾」,但盧牧師卻能夠繼續提供病人及其家人所需要的幫忙,而獲得心靈上的滿足。
因為這本書是敘述作者照顧二十五個不同的病人在生命末期所遭遇的不同問題的故事,所以我選擇先以書摘方式,扼要地「逐篇介紹」盧牧師如何鼓勵病人與家屬面對人生的終點:
01 「醫生,請多看我一眼」:病人內心所想的,通常不會顯露出來,除非是遇到關注的眼神,他才會說出他想說的問題。所以醫生應該多看病人,少看電腦,讓病人感受到醫生的關懷。
02 「熱炒店廚師的最後約定」:「勸病人先寫下遺書,並不表示就會早死,但至少你有先將後事準備好」這句話會沖淡了哀情,並且對病人家屬有意想不到的幫忙。
03 「病房裡的復活節」:利用特別的節日,病人最會感到孤獨的時候,訪視病人,並且選擇適當的經文一起朗讀或吟唱,因為較無喧囂的環境,能使病人得到更大的慰藉。
04 「淚光閃爍的家庭會議」:病人問:「牧師,,請你告訴我,要怎樣祈禱,上帝才會聽得到?」而盧牧師引用哥林多前書13:12,回答:「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是間接從鏡子裡看見的影像,模糊不清,將來就會面對面看得清清楚楚。我現在對上帝的認識不完全,將來就會完全,正像上帝完全認識我一樣。」
05 「不說話的病人」:其實,人最大的疾病就是「孤獨」,特別是被自己最親近的人給疏忽了。雖然光靠祈禱不能治癒疾病,但能為病人帶來被關愛的感受,讓病人不再感覺孤獨。
06 「重新受洗的彭明敏教授」: 這是一篇盧牧師對我所熟識而且景仰的典範彭明敏教授最傳神的敘述,細讀全文才能領會一個偉人最後皈依基督的心路歷程。
07 「天堂的藍圖」:對一個早年喪母,女兒早逝的乳癌末期的室內設計師,牧師勸她畫出天堂的設計圖,而成功地轉移了她死前的憤怒與不平。
08 「放不下身障孩子的母親」:對一位罹患末期乳癌而擔心自己過世後,誰來替她照顧身障孩子的母親,牧師分享他如何幫忙這位病人在生前找到社工師將孩子安頓下來,使病人最後能心安離去。
09 「浪子的哭聲」:牧師分享他如何開導一位罹癌末期的布農族年輕人,不要把生病當作上帝的懲罰,而且鼓勵遠離家鄉外出工作的青年參加當地的禮拜聚會。
10「兩條餅乾和兩顆梨子的醫病關係」:描寫一位老病人如何表達她對醫生的感激之情,也希望醫生能夠珍惜這種溫馨真摯的醫病關係。
11「不讓母親看診的女兒」:只一意要求牧師祈禱,而不願意讓病人接受醫療的家屬,最後牧師借助於臨床藥師的智慧與勇氣化解危機。
12「七年後的擁抱」:一位病人還記得七年前牧師為她讀的兩條經文使他深受感動,給了他極大的鼓勵與安慰。
13「上帝會記得我嗎?」:牧師幽默的一句話化解了病人的不安:「上帝最喜歡聽從來不祈禱的人的祈禱的聲音。你很久沒有祈禱了。」
14「傷心的老父親」:牧師分享他如何幫忙一位傷心的老父與關心分配家產的四兄弟,透過簡短的禮拜,他與他們父子手拉手一起祈禱,引用保羅所說的話:「一個人若知足,宗教的確可以使他富有。」而神蹟出現,全家圓滿達成共識。
15「最溫馨的臨終相聚」:牧師分享一個真實的故事,全家人都因為病人的病情而變得更加親近緊密的故事。
16「計程車上的奇遇」:牧師分享因為搭錯了車,卻找到「迷失的羊」的故事。
17「牧師,請為我禱告」:以一位病人的一波三折的看診經歷,警惕醫療團隊注意自己照顧病人的態度。
18 「感謝上帝,又讓我多了一天」:一位以為自己只能再活四個月的肺癌末期病人,意外地因為接受治療,而多活了四年,見證了「喜樂如良藥使人健康」。
19 「賺到最後一刻」:一位在生命的最後才要求施洗的病人的故事。
20「寫給女兒的十五封生日卡片」: 牧師勸這位深知自己離世時間接近的國中老師,預先寫了往後十五年想對女兒說的話。
21 「串連起來的愛心」:由2012年來自台東的癌症病人的遭遇,透過醫、護、藥等醫療團隊與宗教團體的努力,使和信醫院、台東基督教醫院終於成立了台東癌症關懷的組織。
22「信賴耶穌的一家人」:牧師幫忙一位非基督教徒的癌症病人與受過洗禮的夫人領會「癌症是讓病人有時間好好準備生命大事的病」。
23 「祈禱有效嗎?」:牧師利用這病人的故事,說出「真誠的信仰是需要時間培養的,無法一蹴可成。」
24 「愛要如何,才是圓滿呢?」:描述一位女病人不願意在死前與深愛她的男友結婚,因為深怕這會影響男友將來談婚事有困難的故事,使男友了解而深謝牧師的陪伴,幫忙他重新開始他的人生。
25 「與佛教法師相遇」:牧師與一位本身是佛教法師的癌症末期女病人的對談,分享宗教界對勞工運動、社會不公不義的努力。
看完這本書,我相信讀者一定會同意,盧牧師處處以「同理心」將心比心地提供病人與家屬所需要的幫忙,同時也能以其宗教的背景給予病人與家人信心,來面對一般人很難面對的斷、捨、離。他以基督教的豐富學養,讓篤信基督的病人與家屬得到信心,再加上他即時釋放的幽默感、以及發自內心的善念,幫忙病人與家屬在黑暗中看到隧道末端的亮光,並且能日以繼夜熱心服務病人與家屬,這種助人的態度是非常令人尊敬的。
想到這裡,我也才想起我這幾十年來在醫學教育的經驗,使我常鼓勵年輕住院醫師,「當你送了照會單,邀請別科主治醫師來看你的病人時,你一定要抓住機會,學習別科醫師怎樣看病人,這樣你才能學到他們如何做出你所沒想到的診斷與治療。」如果「病人」、「家屬」、「主治醫師」、「護理師」沒有反對的話,我們是否也可以讓年輕的「習醫者」有機會學到「宗教師」怎樣幫忙病人或家人獲得他們所需要的「關懷」。
最後,我不覺想到當我還年輕力壯,日以繼夜地照顧病人時,最讓我感動的是有些病人或家屬,會對我說一句非常溫馨的話,「很抱歉我們剝奪了你與家人在一起的時間。」當我讀完盧牧師這本書時,我想到盧牧師之所以能夠「樂此不疲」地在醫院從事「宗教師」工作,我就忍不住要對「盧牧師娘」致上最大的敬意,因為有她,盧牧師才能做了那麼多好事、寫了那麼多好書。
盧俊義牧師新書《離開前的最後一課》新書發表會
時間:2025.1.5(日)下午2點(下午1:30開始入場)
地點:台北濟南長老教會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