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聞記者黃采蓮/高雄報導】高雄市長陳其邁近日向行政院提議高雄國際機場填海造陸計畫,以仿效日本關西與香港赤鱲角模式,於高屏溪出海口外海抽砂填築1,100公頃,建造全新國際機場。此案耗資預估約4,150億元,需時18至20年完成,一旦實現,將成為南台灣對接全球的全新門戶。
目前,高雄小港機場擴建工程持續進行,第一期新航廈建設計畫已核定,預計2032年完工後,年旅客容量可提升至1,650萬人次。同時,小港機場也將加強貨運功能,配合高科技產品的出口需求。然而,為應對未來國際化需求,陳其邁提出填海造陸興建新機場的可行性構想,作為長期發展策略。
據了解,陳其邁在11月下旬向行政院長卓榮泰提出初步可行性評估,規劃新機場位於經濟部產業園區南西南方、高屏溪出海口的外海。造陸範圍設計為長約4.8公里、寬2.3公里的長方形區域,透過抽砂填築形成陸地,並以5.5公里的連外橋樑連接內陸。這一構想並非首次提出,早在30年前,高雄曾規劃填海造陸新建國際機場,因當時兩岸關係轉壞而中斷。隨著全球供應鏈重組及南台灣高科技產業帶的崛起,此構想再度被提上議程。
台積電、日月光等龍頭企業已進駐南台灣,包括嘉義、台南、路竹、橋頭、楠梓等多處科學園區的高科技業者,迫切需要更高效的國際物流體系。據南科管理局數據,2023年園區近3萬噸貨物需經桃園機場出口,占當年出貨量的75%。業者認為,填海造陸新建高雄國際機場,可減輕中部與北部機場壓力,直接服務美歐市場。
專家估計,新建機場所需時間長達20年,總經費逾4,150億元。然而,未來新機場的投入使用,將有效促進南台灣貨運與旅客直飛歐美,對於推動區域經濟均衡發展具有關鍵意義。政院人士則表示,目前填海造陸構想尚在初步討論階段,行政院對於擴建小港機場的計畫將全力推進,同時保持開放態度持續研議長遠方案,務求讓台灣整體航空網絡更加完善。
隨著全球碳中和及綠色經濟的需求增加,高雄國際機場新建計畫若能成功,將成為區域經濟的新動能。不僅能應對南台灣日益增長的高科技產品物流需求,更能為國際旅客提供更便捷的交通選擇,真正實現南台灣作為台灣對外門戶的角色。這項計畫,無疑是南台灣向未來邁進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