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威佑(社團法人台灣教師聯盟理事長)
在數位時代的現今社會,大家對「性別平等」的重視越來越高,但要把它真正落實到每間教室和每堂課,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當教育部推動「性平教育2.0」政策同時。台灣教育已不再是死板的課本教學,而是變得更豐富多元、強調學生的實際能力和主動學習。
為了幫助老師們自然地將性別平等教育融入日常教學,教育部設立中央和地方的性平團,這些團隊負責設計符合十二年國教課綱的教案,並透過「國民中小學課程與教學資源整合平臺(CIRN)」提供給老師們使用。此外還透過性別平等教育資源中心培訓更多的「種子教師」,讓這些教師會與各學科中心合作,開發適合不同地區的教學資源,形成跨校、跨區的專業社群。
113學年度已經遴聘了多位研究教師和種子教師,並成立了北、中、南區及特殊教育的教師社群,協助更多學校推動性平教育。透過舉辦入校工作坊,直接到校示範如何將性別平等議題融入課程,目前已有超過210則教案範例供老師們參考,讓教學變得更簡單、更有成效。這些努力不僅僅是為了遵守規定,更是為了營造一個友善、包容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真正理解性別平等的重要性,影響他們的身心發展。
談到情感教育,很多人可能會以為是教學生談戀愛,但其實內涵更廣泛,包括情緒的辨識與管理、有效溝通,以及分辨暴力與尊重的界線。尤其是對男性來說,社會和家庭常常期望他們「不要隨便哭」、「要堅強」、「要競爭不輸」,甚至認為「男生應該用暴力來捍衛尊嚴」。這些刻板印象限制了男性表達情感的空間,也帶來了人際互動和心理健康的問題。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教育部在性平教育2.0中特別強調情緒教育,包含如何理解自己的情緒、打破性別氣質的刻板印象、認識身體與人格的力量,以及用正面規範取代懲罰性紀律。教育部透過中央性平團和學群科中心,連結各地方政府和學校,推出各種課程範例,例如在自然科教學中加入情感與性別的反思,在社會科討論歷史人物時融入性別平等觀點等。從108到112學年度,已經開發了210件相關教案,未來還會持續舉辦情感教育和校園約會暴力防治的研習和工作坊,並要求地方政府將情感教育、數位性別暴力、性別歧視等議題列為重點推動項目,確保這些內容能深入每所學校,影響每位學生的成長。
在推動性別平等教育和情感教育的過程中,確實遇到了一些挑戰。首先是師資培育問題。目前師資培育課程中雖然有性別平等教育的選修,但專業師資還不足。為解決此問題,教育部從113年開始補助師培大學,讓職前教師能修習18小時的性平課程,逐步培養更多具備性平專業的老師。同時將性平議題融入各科教學。雖然十二年國教強調素養導向,要求在各科目中融入性平、永續發展和生命教育,但實際大多數性平議題還集中在語文、社會和綜合活動等科目。一些專業領域的老師可能因為工作繁忙或不知如何切入性別議題,導致難以有效融入。教育部也提供「性平議題學習重點範例」和「性別平等課程地圖」,但這些資源在教室中的實際應用效果還需觀察。最後幼稚園階段的推動相對薄弱。國中小有檢核和訪視機制,但幼稚園僅依據「幼稚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進行,缺乏有效的監督。因此教育部目前只加強對教保服務人員的性平培訓,希望未來能有更完善的監督和支援機制,讓學齡前的孩子也能建立正確且友善的性別觀。
面對數位時代和教育部的各項政策,台灣的教育界有很多可以增進加強之處,以期真正實現「性平教育2.0」的目標。目前教師社群和數位平台的建立是一個有效的途徑。老師們可以在網上交流教案、分享課堂經驗,甚至錄製課程影片供大家觀摩和討論,這有助減少老師們在融入性平議題上的困惑。在實務操作上教育部需持續投入資源,支援教師不斷研發和試教,同時利用課程地圖和教學實例,進行現場走訪和觀察,及時解決教學中的困難並調整教案。
教育部和地方政府還應加強與家長和社會的聯繫。可以透過家長會或社區講座、工作坊,讓家長了解情感教育和性別平等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這些教育對孩子心理健康和社會互動的長遠益處。若要成功推動性平教育2.0,需長期努力和不斷調整,不能僅靠拋棄式補助或少數教案就完成。面對校園內多元價值觀、網路資訊的爆炸以及校園數位化的快速發展,都需要細緻的對話和協商。
隨著全球教育潮流的變化,台灣在數位與教育結合上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透過平台共享、分區輔導、跨校社群以及鼓勵教師將性平議題融入教學,性別平等教育可以變得更細緻、更實際,並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希望未來的校園裡,每個孩子都能無懼性別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