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1220 13:42:45)「如何不被AI取代?」「跨域與專業孰輕孰重?」「AI的未來還會是AI嗎?」來自淡江大學教育學院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AI創智學院人工智慧學系、國際事務學院及全校主動報名的百餘位師生們,踴躍地向專家提問。淡江大學秘書處與TVBS新聞台合作舉辦的「AI時代跨領域的未來人才」座談會,19日下午在該校淡水校園由TVBS《T閱讀》主持人林芳穎開場,該校教育學院陳國華院長、國際事務學院包正豪院長,與台積電前研發處長、國立臺灣大學重點科技研究學院楊光磊客座教授與談,一一解答年輕人的疑惑,同時也是跨世代的相互溝通。
該校許輝煌學術副校長致詞時首先抛出問題:「我們是否還可以用10年、20年前的方式來教導學生?」他表示,教育已不能遵循傳統的方式,教學模式也要跟著改變。「本校特別鬆綁大學學分的修業規定,讓學生有更多時間進行跨領域學習。」而且,「自1965年本校創辦人張建邦博士提出三化辦學理念:國際化、資訊化、未來化,即便過了近半世紀,在AI革命、晶片戰爭興起,地緣政治劇烈變化的時代,仍至關重要。」而近年該校以「AI+SDGs=∞」為中程校務願景,以探索永續、運用AI,調整課程設計,強調在地連結和社會實踐知識,以面對AI革命帶來的人才需求變革。
陳國華以淡江獨特的未來學角度談AI時代所需具備的能力,強調現今學習的典範需要翻轉,不僅是透過科技工具改變,亦須進行線上教育和虛擬教學的整合。他說明,「在AI的時代下,每隔幾年就會看到一個很大的轉變,我們不太可能像以前的世代,終其一生只做一份工作。」至於學生提問,「如何不被AI取代?」他認為這個答案在淡江大學獲得世界未來學機構認證的前提下,推動未來學方法論,是給淡江學子的最好工具。唯有具備「未來素養」,有遠見、洞見、想像力,發揮創意,並加強和眾人合作集思的能力。
在半導體業近40年,自稱「半導體宅男」的楊光磊表示,當今大型語言模型發揮到極致,科技主軸已經轉向,能把很多專業名詞轉化為淺顯易懂的語言,他認為跨領域的快速道路,就是「讓不同的領域的人,能以很簡單的語言,透過溝通、了解、同理,可以一加一遠大於三。」
人在AI時代扮演什麼角色?楊光磊認為,「要先成為獨立自主的人,具備獨立思考能力,成為AI的主人,要從心態上開始主宰AI。」他將過去的專業人才視為直向發展的「| 型人才」,而極度跨領域的人為橫向發展的「一型人才」,不管多麼跨領域的人才終究需要找一個點落地,變成「T型人才」。「跨域與專業孰輕孰重?」他表示這個問題存在文化差異,美國公司重軟實力,臺灣八九成重專業。他認為兩者並非魚與熊掌,鼓勵年輕人在專業下工夫,其他軟實力,如熱情等也應具備。
包正豪討論養成國際觀很重要的一項因素——擁抱多元文化。「若我們能從別人的角度『in someone's shoes』來看事情,便可以知道如何與人溝通,跨越語言和文化上的障礙,清楚理解不同文化間的差異。」AI時代之下,過去菁英式的對話,經歷了數位的變革後,「在過去需花很多時間學的東西,現今在AI的大語言模型之下,利用生成式AI,寫對prompt,就能大大的縮短菁英和一般階層的差距。」
最後結論,楊光磊表示他目前致力培養「三跨人才」:跨領域、跨國際、跨世代,並呼籲學生們保持自己對於生命、生活的熱情;包正豪鼓勵學生從實踐中發現自己的天賦;陳國華則提醒,順應學校推動多元學制的時機,開始自主學習,參與微學程,把握學習機會,奠基未來職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