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天找出窖藏的2017年的筆記,「啟蒙運動的思辨」,再讀後,突然起心動念:
(一)「啟蒙運動」這個華語名詞,是日本人創造出來的吧?啓蒙時代(けいもうじだい)!
(二)這個西方世界產生的「啟蒙」運動,到底對東方世界,特別是近代台灣到底有什麼形塑的作用?
很巧的,看到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陳建守博士於2024/04/01刊登的兩篇文章《文明開化之路:身為亞洲人,也有自己的「啟蒙運動」嗎?》以及《一個啟蒙,各自表述:歷史上真的有「啟蒙運動」嗎?》,剛好可作為延展參考。
確實如我想像,「啟蒙」一詞從中國固有的「文」義,開始轉變為帶有歐洲情調的「啟蒙運動」概念。而這個概念就如同我們熟悉的「革命」、「民主」、「共和」等詞彙一樣,其實是從日本輸入的外來詞。(引自陳建守博士的用語)
在中國,「啟蒙運動」這個「活動性變革」,「啟蒙」名詞衍發自易經的「起於蒙昧」,而「運動」卻是轉譯自西語的movement,有群眾活動的意涵。 1919年發生的「五四運動」算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種自發性的「學生運動」,之後更多的「運動」,尤其是共產黨「解放」後的所謂「運動」,多是被運而後動,就少掉了啟蒙的自發性的動機了。
而我所認知的中國,到今天還是很「古老」,對近代西方文明的承受力,確實是十分「貧血」,卻又十分的自大驕傲,且極端的自卑,才會產生自上個世紀延伸到本世紀的「造反」有理,「革命」無罪,這種「中西合璧」的「庶民」言詞,以及遍地談「民主」、「共和」,卻又滿腹子「專制」、「獨裁」的「假民主、真帝王」思維。
在此引用伏爾泰的名言「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來戲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既不中華,也不人民,更非共和國。」
補註:2023-11-21 本文刊載於李筱峰FB
啟蒙時代的法國思想家伏爾泰:
「我不同意你的話,但我誓死也要捍衛你說這句話的的權利。」這句表達民主精神的話,一般人都認為是法國思想家伏爾泰的名言,但有人認為是別人在介紹伏爾泰時引伸出來的話。不論此語是否為伏爾泰所講,但絕對是符合他的思想。不過,有一句名言,應該是他的話無誤,那就是他對神聖羅馬帝國的批判:「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
幾天前(12月14日) 聽陳翠蓮教授在TIA講:「歷史不是幾個人所推動,而是許多人。」「台灣人在過去,從不是歷史書寫的主體。」「看見誰在掩飾過去,追問『我們是誰』?我們就成為台灣自身歷史的主體。」陳教授講完後,有幾位前輩一針見血的指出,台灣人到底有沒有獨立作主的覺悟?陳教授提出一個重點「在台灣的人民,從來都是在強權帝國下『被殖民』,幾乎沒有自己做主人的『認知』!」
這是一個重點,台灣人的「啟蒙運動」,最主要的是要讓台灣人民徹底「認知」(而不僅是認識)「自己國家」的地位與價值、認知自己是「公民」、認清自己的「責任」與「尊嚴」,要打從心底想「我們是台灣人」,即使被打殺了,心底想的是「我們就是台灣人」,而不是莫名其妙地冒出「我們中國人」、「大陸那邊的人是同胞」這種痴人夢話!
以下是我於2017年3月紀錄的對歐洲「啟蒙運動」的單純印象:
2017/3/22早上,我把彼得 · 蓋伊 Peter Gay 的鉅作The Enlightenment「啟蒙運動 」上冊《啟蒙運動 – 現代異教精神的崛起》詳細看完一遍。就利用這個機緣,把幾個十八世紀歐洲「啟蒙時代」有關的名詞做個人的思辨(不是思辯)與整理。
[caption id="attachment_92081" align="alignnone" width="840"] Peter Gay, 91[/caption]彼得·蓋伊(Peter Gay,1923年6月20日-2015年5月12日),耶魯大學斯特林歷史學榮休教授,前紐約公共圖書館學者與作家中心主任。
Peter Joachim Gay (né Fröhlich; June 20, 1923 – May 12, 2015) was a German-American historian, educator, and author. He was a Sterling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Yale University and former director of 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s Center for Scholars and Writers (1997–2003). He received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s (AHA) Award for Scholarly Distinction in 2004. He authored over 25 books, including The Enlightenment: An Interpretation, a two-volume award winner; Weimar Culture: The Outsider as Insider (1968); and the widely translated Freud: A Life for Our Time (1988).
(一)The enlightenment and the reason 啟蒙與理性。
Enlightenment 中文翻譯成「啟蒙」,套用啟蒙時代德意志哲學家康德的解釋如下:
「所謂的啟蒙,就是『人之超拔於自我招致的不成熟狀態。』,而所謂的不成熟狀態,指的是『一種必須靠他人指引、無能於自行運用理智或知性 (Verstand) 的狀態。』」─ 摘錄自西元1784年,康德於《柏林月刊》發表了一篇名為〈答「何謂啟蒙」?〉的文章。
哲學家康德以「Sapere aude」(拉丁語,意為Dare to know,敢於求知)的啟蒙精神來闡述人類的理性擔當。 他認為啟蒙運動是人類的最終解放時代,將人類意識從不成熟的無知和錯誤狀態中解放。
[caption id="attachment_92088" align="alignnone" width="339"] 康德 Portrait of Kant, 1768[/caption]"The Enlightenment " 就是「啟蒙運動」,但如果以一個百年時間性的名詞來講(始於英國革命1688年 而終於法國大革命1789年,又可稱為 Age of Enlightenment 「啟蒙時代」,或 Age of Reason 「理性時代」。
「理性」 指能夠識別、判斷、評估實踐理由以及使人的行為符合特定目的等方面的智能。理性通過論點與具有說服力的論據發現真理,通過符合邏輯的推理而非依靠表象而獲得結論,意見和行動的理由。
按:「英國革命」就是「光榮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 」,是指1688年輝格黨和托利黨聯合發動政變,廢黜詹姆斯二世,迎接其女兒瑪麗和女婿荷蘭執政威廉到英國來,尊為英國女王及國王即瑪麗二世和威廉三世,並確立了立憲君主制。資產階級新貴族在政治上的統治地位逐步確立。
(二)The Paganism 異教主義
「啟蒙運動 」這本書的的副標題「現代異教精神的崛起 The Rise of Modern Paganism」。
蓋伊先生説:「啟蒙運動可以説是「古典主義」、「擺脫宗教信仰」以及「科學」等三個要素結合在一起的一個運動。這些啟蒙思想家我們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他們,簡單講,他們是一群現代異教徒(modern pagans)。」這句話已經概述了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的時代特質。
(三)The Philosophe 啟蒙思想家
「啟蒙思想家 philosophe 是一個法國字眼,在那個時代並非專指今天所説的哲學家 philosopher ,它的涵義比較廣泛一些。」這是蓋伊先生的定義。
蓋伊先生把啟蒙思想家與異教徒劃上等號,其深層次意義,對近代人,尤其是東方人來説,是很難理解的,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當歐洲在歷經一千多年的基督教文明的洗禮後,這群思想家嘗試在封建體制根深柢固的社會氛圍下意圖做為改革者或是解放者,確實是需要具備相當的智慧和勇氣的,這是一個很深沉的文明社會演化過程中的科學、哲學與神學「辯證」(不是辨證)課題。
[caption id="attachment_92085" align="alignnone" width="524"] 老年伏爾泰雕像。資料圖片[/caption]以下引用「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任昕」談論伏爾泰的一段話,來闡明當時「啟蒙思想家」的一種面相:
伏爾泰是構成法國民族思想尤其是近代以來法國思想文化的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一生著述宏富,在文學、哲學、政治學、歷史、法律等多方面開啟和奠定了近代以來法國文化思想體系,引領了壯闊的啟蒙運動,為法國大革命提供了理論和觀念的先導。伏爾泰生前即已聲名遠播,其思想遺產更是惠及法國及至整個歐洲近代以來的發展。在法國,人們尊稱他為“法蘭西思想之王”。
他是一位喜歡以嘲諷的方式表達深刻洞見的富有幽默感的思想者,他常常嬉笑怒駡,善於舉重若輕,直指本質。而在這一切當中,他的微笑又包含著對世間疾苦的深切體會和悲憫。因此,若仔細看去,便會看到他笑中的淚,他譏誚背後的辛酸。他反對黑暗和不公,同時對眾生疾苦心懷悲憫,他的嬉笑怒駡中懷有強烈的正義之情和博愛之心。
(四)The Renascence 「文藝復興」、The Reformation 「宗教改革」和 The Enlightenment 「啟蒙運動」的關連性。
「文藝復興」強調的是已沉淪或失去的「古典」文化藝術的復活。「宗教改革」是對已經腐化的教會體系的抗爭,所以又叫做Protestant Reformation ,Protestant 通稱為新教徒,但從字義來說,protestant 是抗議者,是異議份子,是教會內的改革派,是非主流派。
這兩個時期導引接下來的「啟蒙時代」,其間旳關連性,也是一個有趣的課題。説實在的,以前看過太多太多「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相關的文章,但對「啟蒙運動」方面,則無一個完整的論述可讓我能一窺全貌,當看完本書後,我恍然大悟,「哦!原來如此!所謂的異教精神,實際上就是反威權,反主流宗教,是一種世俗化的人文主義、理性主義與懷疑主義加上古典主義,這種所謂的異教精神,有它啟發人心思變的危險性!也難怪我成長的威權體制時代,當道不願讓我輩暸解它的核心價值。」
按:文藝復興(Renascence) 是一場大致發生在14世紀至17世紀的文化運動,在中世紀晚期發源於義大利中部的佛羅倫斯,即義大利文藝復興,後擴展至歐洲各國。「文藝復興」一詞亦可粗略地指代這一歷史時期,但由於歐洲各地因其引發的變化並非完全一致,故「文藝復興」只是對這一時期的通稱。這場文化運動囊括了對古典文獻的重新學習,在繪畫方面直線透視法的發展,以及逐步而廣泛開展的教育變革。傳統觀點認為,這種知識上的轉變讓文藝復興發揮了銜接中世紀和近代的作用。
宗教改革(英語:Protestant Reformation)是指基督教在16世紀至17世紀的教派分裂及改革運動,也是新教(後統稱基督教,以有別於舊敎--天主教)形成的開端,由馬丁· 路德、約翰· 喀爾文、慈運理,以及其他早期新教徒發起。1517年,路德發表的《九十五條論綱》引發了宗教改革的開始。早期的一些發生在歐洲的事件(如黑死病的蔓延和東西天主教的分裂)侵蝕了人們對天主教會和教皇的信仰,但教義上的歧見才是引發宗教改革的關鍵。其他一些因素(如文藝復興思想的傳播、印刷術的傳播、東羅馬帝國的滅亡)也都促成了新教的創立。
(五)Zeitgeist (德文)「時代精神」
《羅馬平原上的歌德》Goethe in the Roman Campagna
Johann Heinrich Wilhelm Tischbein.
我很喜歡用 Zeitgeist (英文叫做 Spirit of the Age 或 Spirit of the time) 來做現象與事實的分析,這個字並不是啟蒙時代發明的,而是源自十九世紀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的思想,但實際上他並沒有用Zeitgeist 這個字,他用的是der Geist seiner Zeit (the spirit of his time)「他所處時代的精神」 "no man can surpass his own time, for the spirit of his time is also his own spirit." 「沒有人可以超越他自己的時代,因為他處的時代精神,就是他的精神。」 當觀察一個國家或者一個群體內在一定的時代環境中的文化、學術、科學、精神和政治方面的總趨勢以及一個時代的氛圍、道德、社會環境方向以及思潮時,必須用那個時代的思維來分析其底層的事實,這就是「時代精神」的真諦。
讀本書後,我對以往看過的「啟蒙運動」時期的「流行名詞」,有更寬闊的體認,一個名詞不僅只是一個名詞,也不僅是我們現代人所認識的,理所當然,再簡單不過的字眼。
每個字都由很沉重的「時代精神」意義。茲列舉幾個名詞如下:
liberty「自由」
progress「進步」
tolerance 「寛容」
fraternity 「博愛、友愛」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立憲政體」
separation of church and state 「政教分離」。
(六)法語:Encyclopédiste「百科全書派」
[caption id="attachment_92087" align="alignnone" width="339"] Denis Diderot Portrait by Louis-Michel van Loo (1767)[/caption]「百科全書派」是指18世紀法國一部分啟蒙思想家於編纂《百科全書》L'Encyclopédie(全稱為《百科全書,或科學、藝術和工藝詳解詞典》)過程中以狄德羅為核心形成的一個學術團體。
狄德羅主編的百科全書核心價值是「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 "To change the way people think",以及「學習的世俗化」"The secularization of learning ....."。
個人覺得探究「知識」必須要有所本,本於科學,本於哲學,本於事實,本於不同時代的Zeitgeist ,是可通過理性和邏輯辯證的,這是求知的準則。
我是一個百科全書迷,年輕的時候,心儀《大英百科全書》(Encyclopædia Britannica),可惜它太重太貴,只能在較有規模的圖書館上翻閲。結婚前買一套《The New Book of Knowledge》,很天真地期望婚後能用以教育下一代,當時最討厭的是,整套書中很多「敏感」的資訊都被塗黑,甚至被整頁撕掉。在網路時代來臨後,查詢《大英百科全書》還是要付費,多虧Wikipedia,讓我能夠很free的查閲相關資料,雖然我覺得它不夠精準,但究竟它是free 的,我真的很感謝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