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65歲的日本高階主管長期旅居台灣,近期因右眼視力反覆不穩求診。到醫院檢查發現,其右眼十年前於日本開過白內障手術,術後恢復良好,但後來支撐人工水晶體的懸韌帶鬆脫,導致看東西會隨著人工水晶體的晃動而視力不穩定,右眼最佳矯正視力僅剩0.4。
收治該案的振興醫院眼科部一般眼科主任許粹剛表示,人工水晶體脫位(IOL subluxation)是一種罕見但嚴重的併發症,脫位率約為 0.2-3%,即人工水晶體移出在眼睛中的正常位置,造成視力模糊或不穩定,一旦發生就必須處理,以回復病人視力。
人工水晶體為什麼會脫位?誰是高危險群?
許粹剛解釋,人工水晶體脫位通常與囊袋及其懸韌帶的完整性及支撐能力有關,有許多誘發因素會增加囊袋不穩定和懸吊無力的風險,包括白內障手術、先前玻璃體視網膜手術、老化、高度近視、葡萄膜炎、外傷撞擊、色素性視網膜炎、糖尿病、異位性皮膚炎、過熟白內障、過去急性閉角發作、馬凡氏症候群,及結締組織疾病。
上述案例日本人因罹患結締組織疾病,而造成人工水晶體脫位。許粹剛表示,治療人工水晶體脫位有多種手術選擇,包括平坦部玻璃體切除術,使用人工水晶體切割器或透過鞏膜隧道或鞏膜角膜切口,去除脫位的水晶體,隨後進行二次人工水晶體(硬片)的植入,但傷口大,需縫合多針角膜傷口,且在10年後可能會因為縫線斷裂,再次造成水晶體脫位的機會。
脫位的人工水晶體如何復位?
在這種情況下,人工水晶體固定手術提供了手術的新選擇,中包括經鞏膜縫合固定、經鞏膜三片式人工水晶體固定和虹膜嵌合固定等方式。他說明指出,人工水晶體脫位的一般復位手術後,可能會引起多種併發症,如復發性脫位、視網膜剝離、感染/前房膿瘍、發炎、出血、角膜損傷、黃斑水腫以及眼壓升高等。傳統前房和虹膜固定人工水晶體,也會出現危及前房積血、繼發性青光眼、黃斑水腫和瞳孔阻滯等視力併發症。
而虹膜固定鏡片的晶狀體脫位和隨後的角膜內皮細胞死亡的發生率較高。而且由於縫線穿過葡萄膜組織,經鞏膜縫合固定鏡片有視網膜剝離和眼內出血的風險。此外,暴露的縫線軌道可能導致縫線結和組織侵蝕,並增加眼內炎的風險。
經鞏膜縫合固定法降低手術恐懼感
他解釋,新方法經鞏膜縫合固定法,則提供了減少副作用及復發的新契機,可以將原本使用的人工水晶體直接復位,不用再次更換人工水晶體,可以透過從內部或從外部的方法來實現,其中縫線分別從眼睛外部及內部穿過。而這種新的手術方法,晶狀體都放置在虹膜和前玻璃體腔之間,並透過相對側的縫線固定,將縫線埋入鞏膜內,並利用電燒筆燒灼後產生flange的技巧,可以固定人工水晶體的腳及鞏膜上的位置,減少了縫合時間,因而也縮短了手術時間,約40分鐘左右,大大減輕了巷醫師壓力及病人的恐慌感。
事實上,人工水晶體復位並非零風險,患者仍有可能出現眼內出血、視網膜剝離、術後眼壓高、角膜水腫等併發症,但經過詳細病情解釋後,安排病患進行人工水晶體復位手術,所使用方法是燒灼6-0 尼龍線的方式(Cauterized prolene method),去產生固定端(flange)在人工水晶體的腳上及鞏膜端,以穩定人工水晶體,使得病人重拾視力,不再令人工水晶體晃動,術後視力恢復到1.0,且無任何特殊併發症。
文/邱玉珍、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