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游振雄 寒流 員林市長

為買保險延後篩檢?醫警告新生兒「少做這1項」根本賭命:男嬰病發險死

優活健康資訊網/馮逸華 2024.12.09 17:50


孩子一出生,先買好保險才能做新生兒自費檢查嗎?有等待期嗎?台北榮總近期收治一名王姓男嬰,出生後27天出現明顯呼吸困難症狀,緊急就醫發現心臟肥大、肌肉酵素增高,高度懷疑為龐貝氏症,需馬上插管治療,醫師詢問後才知道,爸媽原本預計嬰兒滿月納保後,才進行新生兒篩檢自費項目,僅幾天之差導致王小弟無法及時篩檢出龐貝氏症,險害孩子一生而悔不當初。



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遺傳內分泌科主任楊佳鳳表示,上述王小弟送到醫院時併發症接二連三,心臟異常肥大導致胸腔被塞滿,氣管已經完全被心臟壓扁,短短幾天內從無法呼吸,到無法小便導致全身水腫,心跳降至每分鐘30下,差點送命,醫療團隊不放棄持續治療2週後,狀態才開始好轉,住院治療40天後康復出院。

目前政府推行新生兒篩檢項目公費21項加上自費項目,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主任牛道明表示,新生兒篩檢應在嬰兒出生後48小時內就要完成,但近2~3年來發現不少新生兒父母,受到網路社團錯誤觀念散播影響,為了購買新生兒終生保險,在寶寶剛出生時僅先接受法定篩檢項目,待1~3個月核保通過後才進行完整全面自費篩檢,讓新生兒罕病篩檢率比起往年下降3成。

牛道明警告,特定新生兒罕見疾病如龐貝氏症(Pompe disease)、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若未在出生後立即篩檢確診並介入治療,可能錯失未發病時的黃金治療時機,甚至出現猛爆性併發症,僅幾天之差就會大大影響預後,甚至危及生命,影響孩子未來一生的生活狀態,而這樣的受苦受痛可能全沒必要。

錯誤迷思延誤新生兒篩檢



龐貝氏症為隱性基因遺傳疾病

牛道明指出,龐貝氏症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神經肌肉疾病,屬於隱性遺傳疾病,若父母皆為隱性基因帶因者,孩子將有四分之一機率罹患龐貝氏症。致病主要原因為特定基因發生突變,導致肝醣無法正常分解成葡萄糖,會使肌肉受損,最終影響到心臟及肌肉運動功能,若不及時治療,幾乎百分之百會在2歲前死於心臟或呼吸衰竭。

所幸,目前龐貝氏症有藥物可治療,且自2008年起已全面納入新生兒篩檢,治療方式為每2週,終身施打病人體內所缺乏的特定酵素,越早治療預後越好。牛道明進一步說明,在台灣平均每2萬5千名新生兒就有1位是龐貝氏症患者,目前經新生兒篩檢確診並接受治療,存活下來者約有100位病人。



罕病晚幾天治療改寫孩子一生命運

牛道明說:「只是差幾天,患者預後就會完全不同。若能出生後馬上篩檢,速度快平均6天可以確診,10天內可以用藥,孩子幾乎能如正常人長大生活,北榮過去也有個案可以參加運動賽事得冠軍;一旦發病拖延幾天才治療,就可能終生坐輪椅、氣切甚至送命。」

「事實上,目前商業保險針對新生兒先天性遺傳疾病無法納保,或即使先納保後也會退保。」牛道明強調,無論有沒有在新生兒篩檢前投保,在先天性遺傳疾病上的給付結果都相同,呼籲爸媽不要再誤信謠言,達到罕見疾病早期治療介入,接受最好的治療照護才能保障孩子一生命運。

不過,是否能在產檢時,就先篩檢出孩子帶有罕病基因並提供治療?台北榮總遺傳諮詢中心主任陳燕彰指出:「這很難做到。」他解釋,雖有一定機率先發現罕病基因,但這些基因終身不一定會發病,有些可能一出生就發病,有些則是在出生後好幾年甚至成人才發病,不希望因此剝奪孩子出生及健康長大的機會。

陳燕彰呼籲,最好的做法是夫妻已知家族有特殊遺傳基因疾病者,在孕前先進行遺傳學諮詢及檢測;若是在第1胎出現後才發現有隱性遺傳,也可以評估是否要生第2胎。最重要的是孩子出生後在48小時到最晚72小時內,應進行全面性新生兒篩檢,才能避免延誤寶寶疾病治療,對長期生活造成重大影響。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