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1209 17:44:56)「還記得去年站在這裡分享他在完成脊髓電刺激器(Spinal cord stimulation, SCS)植入手術之後,在站立和走路的復健上有明顯的進步的達哥,當時他的目標是日後可以手握助行器,在家中行走。現在的他已回歸社會,是一名開朗的計程車司機。」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部主任蔡昇宗12月7日下午在台灣醫療科技展專家講座中分享病友達哥的最新狀況。 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部自2019年6月開始導入這項治療方法幫助脊髓損傷病人,就是在病人的胸椎第十一節到腰椎第一節之間的位置植入神經刺激器,神經刺激器會透過電極發送微量電流到神經節控制的相關肌肉群。
蔡昇宗主任說,其實,脊髓電刺激器植入這項技術早在1975年就問世,也已發展出常規手術,但過去主要是用在治療疼痛上,直到八年前才看到美國、瑞士等醫界先後發表用在改善脊髓損傷癱瘓病人的肢體活動成果。
脊髓損傷會破壞大腦和脊髓神經元之間的聯繫,造成運動及感覺障礙。蔡昇宗主任指出,國外也有多項國外轉譯與動物研究證實,脊髓電刺激可活化神經增加神經可塑性以利建立新的神經迴路,目的是協助脊髓損傷患者能自主站立甚至恢復行走能力。
花蓮慈濟為了提升病人的醫療及照顧品質,脊髓電刺激術照護團隊跨神經外科、復健科、疼痛科、中醫部、護理部,不但有神經外科醫師、麻醉科醫師執行手術,專科護理師與病房護理師住院照護,且在術後提供個人化的精準醫療復健訓練,包括中醫師針灸刺激、藥物活絡,復健科醫師與物理治療師團隊制訂復健課程,還有負責晶片電刺激的參數設定與調整的資訊工程研究員,以及個案管理師專業關懷。
目前在花蓮慈濟已有20位傷友接受這項治療,再結合輔具透過一系列的上下肢物理治療復健課程、中西醫合療,均有不錯的恢復成效。今年31歲的達哥,原是一位聯結車司機,2021年6月,一次戶外活動不慎因踩空跌落海堤,造成胸椎12節骨折,嚴重的脊髓損傷致使他雙下肢感覺異常及無力,儘管他認真的復健仍然沒有明顯的進步,於是與家人決定評估運用再生醫學細胞治療的可能,在2023年7月接受脊髓電刺激器植入手術治療。
24歲病友黃先生是在2023年3月因車禍造成頸椎第5至第7節損傷,因嚴重脊髓損傷造成四肢完全無力,脊髓損傷程度為A級。因長期復健仍然無成效,2024年3月到蔡昇宗主任門診尋求協助。當時黃先生的症狀是雙手無力,自己進食有困難,雙下肢無力,需輪椅輔助。在5月8日進行脊髓電刺激器植入手術,合併中醫治療、職能與物理治療。中醫師在脊髓損傷慢行期運用針灸刺激強化肌力、促進周邊神經再生,對改善因為神經損傷導致肌肉痿縮、無力等症狀很有幫助。
在講座中,蔡昇宗主任以手術前手術後簡報作對比,可以看到黃先生在寫字等一系列的職能治療課程中,精密動作有很明顯的進步,而且可以自己進食,而且準確的控制字型大小,把字寫在格子內。黃先生和他的父親對醫療團隊的辛勤付出表示深深的感激。他相信配合這些治療,可以再度操作電腦,也可以早日回到職場,發揮良能。
蔡昇宗主任也提到,慈濟醫療法人在2023年成立慈濟脊損傷重建中心,不僅整合跨醫療科團隊幫助傷友解決醫療問題,還有慈濟基金會「脊髓損傷醫療重建基金專戶」支持,是一支全方位守護脊損傷友的「臺灣隊」,協助全臺傷友重視身體健康,減少病痛,積極重建身心靈,提升生活品質。團隊的目標就是幫助傷友有更好的生活品質,輔導傷友重返歸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