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美股 台中燈會 華航董事長

〈美國觀察〉巴黎聖母院重啟 川普重返世界舞台掌握大局

銳傳媒/ 2024.12.09 09:42

〈美國觀察〉巴黎聖母院重啟 川普重返世界舞台掌握大局

 

文/巫本添(12/8/2024 紐約市)

12月7 日星期六川普參加法國巴黎Notre Dame Cathedral重開幕典禮,美國擁護川普的媒體稱讚川普,指川普Trump 充分顯示出自由民主世界領導人( LEADER ) 的風範。

Notre Dame Cathedral( 巴黎聖母院),5 年前大火,差點全毀。此哥德式經典建築( Gothic masterpiece) 經過法國專家羣心羣力拯救,終於恢復全貌,重新開張,對愛面子的法國人而言,這是很重要的大事。法國總統Emmanuel Macron馬克隆懇請歐美西方民主國家的總理總統,參加開幕典禮。 歐美媒體報導的重點如下:

第一、 Macron 和Trump 的兩次在媒體前的公開握手,是有架勢的比較。兩人在典禮開幕前有個簡短會談,是在Élysée Presidential Palace巴黎法國總統官邸, 進入前對外面媒體及群眾招手兩人並且握手,而在會談後兩人面對媒體拍照時,再度握手。媒體重提7 年前兩人握手的話題,來比較,宣稱Trump川普和Macron 馬克隆星期六的兩次握手,Trump 架勢和力道勝過Macron. 要知美法兩國歷史淵源既長且深,美國獨立戰爭,法國是站在美國這邊的。

第二、 這次簡短會談之中, 烏克蘭總統Zelensky 加入, 會後川普馬上宣稱俄烏戰爭,應該Should 馬上停止。 顯然Macron 及Zelensky 都同意Trump 的說法。 Trump 未上任,已經代表美國表示美國的立場,這是美國歷史上史無前例的創舉。 Macron 有邀請美國現任總統Biden 參加這次聖典,拜登請太太代表他去參加,川普夫人並沒參加。 媒體皆稱:顯然Biden 星期四剛從非洲訪問回來,體力不支。這是合理的懷疑,因為拜登在和非洲Angola 總統的記者會上, 居然公開睡著。

[caption id="attachment_91055" align="alignnone" width="575"] 川普在巴黎Notre Dame Cathedral, 主動走過去和坐在一排的各國總統/總理握手問好。[/caption]

而川普在巴黎Notre Dame Cathedral, 主動走過去和坐在一排的各國總統/總理握手問好,而整排的人全站起來, 川普氣度恢宏,美國的地位明擺在那裡。

第三、 緊接著俄國南方邊界,位在黑海邊的喬治亞國家,正因總統選舉作弊,無法交接,首都Tbilisi 每天擁護原女總統Zurabishvili 的學生群衆都在示威, 普丁Putin 授意的足球隊員Kavelashvili 宣稱當選, 喬治亞國會議員傾向俄羅斯的佔多數,國會要罷免女總統,而女總統Zurabishvili 就在這個時候,12 月7 日星期六早在Macron 的引見下,去見Trump ( 可能向Trump 求助), Zurabishvili .並且單獨見到Elon Musk 馬斯克( Musk 跟Trump 一起去,對外並不公開,本文作者是由喬治亞媒體看到,現在可能傳遍全世界。)

[caption id="attachment_91056" align="alignnone" width="616"] Zurabishvili 12 月7 日在Macron 引見下,與Trump見面交談。[/caption]

Zurabishvili 是在法國出生長大,受法國高等教育,擁有法國籍及喬治亞籍,是雙重國籍。祖父在1930 年代的喬治亞首都被俄國公開處決,算是有世仇。 但是Zurabishvili 並不和俄羅斯正面挑戰,可是也有主權的堅持。她的前任總統是公開反對俄國,得到小布希的支持,退任後,住紐約市曼哈頓,後來「腳癢」回喬治亞,被俄國秘密警察所捕,仍在獄中。Putin 對Zurabishvili 並不放心,早想把她搞下台。

台灣是不是有點像喬治亞? 現任總統親近民主美國這邊, 國會多數黨站在中共那邊,阻礙台灣的自衞預算,中共對台灣人的洗腦,軟硬兼施,像極俄國對喬治亞的手段。台灣可能會有下次總統大選嗎?

結語

川普Trump 今天藉他創的Truth Social 公開他對世局的看法:

1、"Assad is gone," Trump wrote on his social media platform Truth Social. "He has fled his country. His protector, Russia, Russia, Russia, led by Vladimir Putin, was not interested in protecting him any longer. There was no reason for Russia to be there in the first place. They lost all interest in Syria because of Ukraine, where close to 600,000 Russian soldiers lay wounded or dead, in a war that should never have started, and could go on forever."

(敍利亞)阿塞德下台了。他已經逃離他的國家,他的保護人俄國,俄國,俄國,普丁Putin 所領導的俄國,已經不再有興趣保護他了。本來俄國就沒有理由呆在敍利亞。俄國對敍利亞不再感興趣,是因為烏克蘭,在烏克蘭俄國死傷近60萬大軍,這場烏俄戰爭不應該發生,而且這場戰爭可能永久繼續打下去。

2、Russia and Iran are in a weakened state right now, one because of Ukraine and a bad economy, the other because of Israel and its fighting success," his post continued. "Likewise, Zelenskyy and Ukraine would like to make a deal and stop the madness. They have ridiculously lost 400,000 soldiers, and many more civilians. There should be an immediate ceasefire and negotiations should begin."

俄國和伊朗兩國正處於弱勢,是因為烏克蘭戰爭及這兩國的經濟惡化,另外原因是以色列在戰事上的成功。同時,Zelensky 和烏克蘭國家( 按: 意指烏克蘭人民)也願意談判簽約,來停止這個毫無理性的戰爭。烏克蘭軍隊死亡40 萬人,而且尚有更多的平民死亡,是非常不應該發生的( ridiculously) 。 應該馬上停火,即刻進行交涉停戰合約。

3、Trump added: "Too many lives are being so needlessly wasted, too many families destroyed, and if it keeps going, it can turn into something much bigger, and far worse. I know Vladimir well. This is his time to act. China can help. The World is waiting!"

太多的生命已經如此毫無理由地死亡,太多的家庭被毀滅,假如如此繼續下去,會演變成更大更糟的局面。我了解Vladimir ( 普丁的名字),是他應該停戰談判的時候。中國能促成停戰簽約。全世界都在期待中。

筆者解讀如下:

這三段川普的聲明,最後一段,提到俄國,直接叫普丁的First name 名字Vladimir , 是美國最親近的叫法,熟人的叫法, 以前美國總統Bill Clinton 曾經說過,他當州長回美入海關時,海關人員對他說Welcome home Bill ( 歡迎回家, 比爾),Clinton 總統說他就知道他真正回國了。Trump 對Putin 如此稱呼Vladimir 是動之以情 /曉之以理。

而對中國只稱China 而不直接點明中國的領導人,這是有玄機的, 以前Trump 對中國領導人會直接指名道姓。 而現在叫Putin 為Vladimir ,而對中國並不對等叫法,原因安在? 而中國兩字,是概括中國所有的人, 當權者CCP 及所有其他的人。

而Can help 更是高招。

中共可能會自抬身價,故意誤解: 看,川普也需要中國的幫忙,或者川普在求中國的幫忙。台灣藍白親共左媒,100% 會附和中共的刻意宣傳。抖音更趁勢洗腦台灣人,老美需要老共,看老共多強大。

事實上China can help是一語雙關,暗示中共是支援俄國和伊朗的影武者。另一方面,中共能( can)觸成停戰談判,只是願意及不願意而已。

中共高層內部正忙著鬥爭,經濟每況愈下, 失業人口多少是國家機密,資金大量外逃,有錢有勢的人都是佔人口10 之1 的黨員。另外90% 老百姓只能自求多福。 此時此刻, China can help , 指向殘酷的現實, 也許只有一個人can help。

川普重回白宮, 對世局的掌握,是和上一次在白宮有非常明顯的進步, 更加老謀深算,志在必得。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