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24年美國大選在川普(Donald Trump)勝出下結束,共和黨在參眾兩院成功奪得多數席次,進一步鞏固了「美國優先」政策的推動力。對亞洲地區而言,這一結果及政策走向將帶來經濟、外交和地緣政治的多重影響。本文將結合數據探討這些政策對亞洲的潛在衝擊。
一、川普的貿易政策:亞洲經濟的機遇與挑戰
[caption id="attachment_88697" align="alignnone" width="900"] 習近平藉G20場合頻頻與各國領袖會談,因應川普上台後的世局。圖為習與墨西哥總統會晤。/X畫面[/caption]川普以「美國優先」為核心,強調高關稅保護主義並推動製造業回流,對亞洲貿易產生深遠影響。
(一)對中國大陸與亞洲其他國家的貿易政策
根據川普的政策提案,對大陸商品的關稅將提升至60%,而針對全球進口商品則實施10%的普遍關稅。這一舉措的主要目的是減少美國對外國進口產品的依賴,特別是來自大陸的低價商品。然而,美國進口需求的減少可能對依賴美國市場的亞洲出口國家構成長期壓力。根據波士頓諮詢公司的數據,若美國持續實行高關稅政策,其進口成本將顯著上升,進而壓縮亞洲供應商的市場空間。
(二)製造業回流的成本挑戰
川普政府試圖促進製造業回流,然而根據波士頓諮詢公司的估算,美國的製造成本遠高於亞洲國家。例如,在電子產品與紡織品製造業中,美國的生產成本比東南亞國家平均高出約30%。此外,部分美國企業表示,即便有關稅措施,轉移生產線回美仍需考量人力成本和基礎設施問題。因此,製造業回流美國的政策效果恐怕有限,反而可能促使更多企業將生產轉移至勞動力成本較低的東南亞國家。
二、單邊主義與亞洲防衛成本的增加
川普的外交政策延續單邊主義路線,強調美國應優先考量自身利益,進一步檢視對外盟約。
(一)日韓防衛成本的提升
在川普的外交政策中,美日和美韓同盟關係仍將持續,但美國要求盟國承擔更多防衛開支。根據2024年初的協議草案,美國已建議日本和南韓每年分別增加10%至15%的駐軍費用。這一要求對日韓兩國的財政構成壓力,特別是在全球經濟成長放緩的背景下,這些新增的防衛費用可能擠壓當地其他社會開支。此外,這些政策將迫使日韓兩國重新調整其國防戰略,以應對潛在的國內輿論壓力。
(二)對中國大陸的強力施壓
川普政府對大陸的圍堵政策預計將加劇,可能包括進一步限制技術出口和實施對大陸企業的制裁。2024年,美國商務部提出新規,限制美國企業向大陸出口半導體和人工智慧技術,估計每年將減少高達70億美元的對華出口。此舉將逼迫東南亞國家在中美之間保持平衡,增加其在地緣政治上「選邊站」的壓力。
三、亞洲經濟的應對策略:加強內部合作與升級產業
[caption id="attachment_89784" align="alignnone" width="645"] 圖/取自 truth social[/caption]為了應對美國政策的轉變,亞洲各國需要加強區域經濟聯繫並推動產業升級,以減少對美依賴。
(一)深化區域合作
亞洲國家應通過《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等多邊經貿協定,來緩解美國市場需求下降的影響。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東南亞國家約30%的貿易依賴於出口,特別是對美出口。深化區域經濟合作有助於減少對美依賴,並強化亞洲內部的供應鏈韌性,以應對全球市場波動。
(二)提高本土製造業的競爭力
隨著美國推動製造業回流,亞洲國家應加強本土製造業的升級,特別是科技與高附加值產業的發展。例如,越南在2023年的製造業成長率達到7.5%,成為東南亞的重要製造中心之一。這些國家若能積極引進技術並提升勞動力素質,將能吸引更多跨國企業在當地設立生產基地,從而減少對低附加值製造業的依賴,增強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
四、靈活外交策略:在中美對抗間保持平衡
[caption id="attachment_89550" align="alignnone" width="2560"] 李顯龍資政在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演講,提出新加坡成功的大六因素。圖/新加坡政府官網[/caption]隨著中美對抗加劇,東南亞國家需要靈活調整外交政策,避免陷入「選邊站」的困境。
例如,新加坡和泰國已加強與日本、印度等國的經貿合作,以減少對單一國家市場的依賴。這些國家可以選擇在國際貿易中分散風險,並探索多邊外交路徑,以保持中立地位並確保經濟穩定。新加坡政府在2023年報告中指出,透過多邊貿易協定,其貿易依賴度降低了5%,顯示靈活外交策略的有效性。
結語
川普重返白宮意味著「美國優先」政策的延續,這對亞洲地區的經濟與地緣政治構成重大挑戰。亞洲國家若能及早制定應對策略,加強區域合作、提升經濟自主性,並靈活運用外交政策,將有望在全球變局中取得穩定發展。川普的政策雖充滿挑戰,但亞洲若能有效應對,亦能在這場變局中找到新的增成長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