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中鋼 館長跳車 賤內

刀切豆腐兩面光 大眾傳播媒體對藝術產業的影響力

銳傳媒/ 2024.11.30 19:49

刀切豆腐兩面光 大眾傳播媒體對藝術產業的影響力

 

(記者鄭松維∕專題報導)

上個世紀,加拿大哲學家馬素·麥克魯漢提出的一個傳播學概念,大略是人們理解一個訊息時會受到其傳播方式的影響,傳播媒介的形式本身早嵌入了該訊息當中,訊息跟其傳播媒介之間有著共生關係。麥克魯漢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資訊,這些資訊本身就是媒體。」因此,不應將藝術視為特權,而應給其鬆綁,使其成為普遍大眾的東西。

在麥克魯漢之前,人類把媒介看成是一種運載信息的工具,媒介並不能改變信息內容,但他點出媒介的影響力,能引起了人間事物的尺度變化和模式變化,塑造人的組合方式和形態。麥氏的媒體觀:媒體是人體的延伸;媒體就是信息;媒體有「冷」「熱」之分;媒體導致社會變動的最強大力量,強調獲得訊息的途徑比訊息內容本身更來得重要、更有感染力。

[caption id="attachment_89817" align="alignnone" width="1500"]媒體常模糊了人們對現實的傳統區別,將現實融入一種共同的文化主流。(資料照片) 媒體常模糊了人們對現實的傳統區別,將現實融入一種共同的文化主流。(資料照片)[/caption]

千禧年之後,人類作息的幾乎各方面都受到社交媒體的支配。IG、臉書和推特無所不在尾隨世界的步調,溝通安排社群的活動、餵飽物質的需求,甚至滿足人們對激進政治的渴望。鑒此,藝術因其不斷反映和影響其所在文化的能力,自然而然地與不斷增長的社交媒體網絡交織在一起,雖然社群媒體有能力在某種程度上吹捧和培育藝術,但也引發了對審查制度的質疑,模糊了藝術與企求達到這種地位的創作者相互之區別。

長期觀察藝術與媒體生態的藝評家羅二松說,從行銷到自戀,這些與藝術互通的新習慣,吐露了社群媒體對日常活動產生了揣摩不透的陶染。良莠不齊的散播到底是令人振奮?還是震驚?毋庸置疑,看待它的角度不只單方面,雖然略微趨向和金錢遊戲些許側重消費文化的晦黯特性,在操弄過程中污損藝壇所遵循的固有價值體系,但社交媒體也可以帶來新聯繫和勉勵人心的感受。

[caption id="attachment_89818" align="alignnone" width="1500"]網路社交傳播已經成為生活的延伸,涵蓋藝術和創造力領域。(資料照片) 網路社交傳播已經成為生活的延伸,涵蓋藝術和創造力領域。(資料照片)[/caption]

羅二松表示,當下多數的藝術工作者完全沉迷於社群媒體中,網路社交傳播已經成為生活的延伸,涵蓋藝術和創造力領域。Line、Facebook和TikTok等平台為藝術家提供了超乎想象的良機來展示作品、獲得曝光度,甚至建立職業生涯。然而,社群媒體猶如一把雙面刃,雖然提供了令人不可思議的亮相和靈感舞台,但也對創意完整性產生負面影響,尤其反覆鋪排如出一轍的作品造成視覺上的麻痺與疲勞。

[caption id="attachment_89819" align="alignnone" width="1500"]媒體與藝術互通的新習慣,造成對日常活動產生了捉摸不定的陶染。(資料照片) 媒體與藝術互通的新習慣,造成對日常活動產生了捉摸不定的陶染。(資料照片)[/caption]

羅二松強調,媒體常模糊了人們對現實的傳統區別,將現實融入一種共同的文化主流,同時,扭曲發展趨勢以適應其機構及贊助者的利益。所以無論是自媒體或是利用那一種傳播平台,對藝術人事時地物的推介,都要秉持客觀的立場,引述關於藝術對文化和社會的學理,包括影響和說服的論點以及媒體的正向實踐。散布藝文訊息者,應通曉公共傳播的基本理論,具備資訊提供分享的技能與素養,才能成為優質、無可挑剔的媒體人。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