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內經濟的失策與衰退使中國處於劣勢
中國常說:「各種衝突的發生都是因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貶低中國、向中國施壓所造成的」。但事實上,中國內部諸多的矛盾和失衡才是更大的原因,而西方國家只不過是看局勢在作為而已。
首先,我們可以舉出的原因之一是:中國近年來的經濟政策導致其國內經濟停滯或下滑。例如,「國進民退」(國營企業比私人企業享受優惠,而提高其市場佔有率)。政府除了保護國有企業、擴大其市場並對之加以掌控之外,還以《大型私人企業》為目標進行處罰,限制其在市場的發展(馬雲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當局擔心私人公司“資金豐富而會趾高氣揚”、“會與國家相匹敵”等,就對民間的中小企業實施嚴格的政策(例如提高融資的門檻);近年來,在民營經濟處於半死狀態之後,政策才稍微放寬。
政府的這些經濟政策就導致人民的生活迅速惡化。人民為了守護自己的生計,就不再信任並遵循政府的政策,也不再對於《政府鼓勵人口增加的政策》加以回應。而且,即使政府推出了《放鬆限購政策》以便振興房地產市場,但卻也看不到明顯的好轉(在以前,公寓在全國是肆無忌憚地到處被蓋,結果,供需均衡崩潰,就出現了許多「鬼城」而直到現在)。
二、外資逃離中國究竟意味著什麼呢?
再者,雖然政府為了刺激內需而鼓勵消費,但國民卻不會隨便亂消費(因為政府所承諾的社會福利被緊縮,國民的公積金被凍結,領取困難),這反而造成國民的儲蓄率升高。 2020年,在新冠疫情變成嚴重之前,這一個比例是40%,但去年這一個比例升高至將近50%。
最近,中國從今年年初開始著手於「壓制痛苦」(放寬多項政策),並在年中打出了「組合拳」(綜合性的救濟市場戰略),以重振經濟。但是,從最近公佈的今年第一季至第三季的GDP來看,31個省市當中,有24個未能完成目標,就連GDP總量位居全國第一的廣東省也只是3.4%而已。
中國長期以來依賴外資和外貿,這兩者是中國經濟的支柱,但近年來卻因為中國自身所招致的理由而使外資與外貿面臨困境。例如,銀行不願向中小企業發放貸款,導致市場萎縮、出口利潤下降,並因為內需不足而導致企業破產潮。因為中國經濟基本面的變化,使外國投資者獲利的機會明顯減少,加上中國對於國家安全的意識無限上綱,本來在國家之間不會成為問題的國家安全措施就成為妨礙外國投資的障礙,導致大量外資企業撤離。
在川普當選之後,一些原本仍在觀察情況以決定是否離開中國的部分外國公司,例如以咖啡機聞名的澳洲著名消費性電子公司Breville就立即決定退出。在這裡所傳達的訊息是:各個投資企業預料中美之間的衝突將會加劇,美國將會對中國產品加徵關稅,而這會對在中國投資的企業產生直接的影響。
三、中國能否應變?
所有上述種種的情況都顯示出中國反擊美國的能力正在減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