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卡關近2個月後,在行政院做出若干「讓步」後,終於順利在立院交付委員會審查,結束朝野僵局,只是問題並未解決。
在野黨原先堅持的三大爭議中,禁伐每公頃補償六萬元和健保點值0.95,都得到行政院明確承諾,只是時程有所推延,唯獨對公糧收購每公斤增加5元(由現行每公斤26元提高到31元)政府內部仍有不同意見,行政院僅承諾今年底前提出完整配套方案,相較於無黨籍高金素梅為爭取原住民權益的堅持,農民對此頗有怨言!
屆時若行政院所提的配套方案,能完全遵照立法院決議(提高公糧收購價5元)則一切圓滿,若完全不符合或僅部分符合,例如將五元分拆成兩部分,一部分彌補這些年種稻成本提高,另一部分則採生態維護堆疊式給付方式,非直接給錢,不知在野立委是否接受?有無任何有效的反制作為?民眾黨團對此已率先表達若屆時行政院未依承諾實施公糧收購價,將大砍農業部預算,農友們不妨拭目以待!
就專業評量,執政黨與在野黨針對是否該直接「提高公糧收購價」有不同的主張與說法,卻也都有不足之處,無法取得大多數民眾和輿論的支持。農業部不同意提高公糧收購價,但所持理由和數字如會大幅提高種稻面積(3萬公頃)和產量以及需增加百億預算,均不夠精準已遭民眾黨立委打臉,何況仍有多項政策工具可減緩稻米保價收購政策調整後可能發生的震盪;且行政部門堅持推動的「1集、2轉、3加3」措施,多數係新瓶裝舊酒頂多提高補助獎勵金額,許多措施實施至今並未達到預期效果,也沒有問責機制,致使許多農民對行政部門所言新措施實施後3年內,每公斤乾穀價格提高3元以上的說法及承諾沒有信心,難以獲得農民支持。
至於在野黨主張提高公糧收購價,所持理由在於台灣近13年物價飆漲15%,農業成本至少漲25%,公糧收購價卻沒有調漲不合理,應該調漲,至於每公斤該提高多少才合理(5元、10、或15元),並沒有經過精算,也沒有相關配套措施(如品質改善、肥料用量減少、能源節約和環境維護等),直接給錢無法發揮乘數效果,卻可能帶來負面影響,讓外界有漫天喊價,只為討好農民的負面印象。根據學者試算結果,這些年國內種稻的直接成本平均每公斤增加3元,考量還有其他費用,該提高多少才合理應該讓科學數據說話,而不是淪為各說各話,甚至比拳頭大小!
過去實施公糧制度雖讓農民得以溫飽,糧倉年年囤滿稻米,卻也導致增加政府財政負擔、稻米生產重量不重質、不符合WTO規範、新舊混米等爭議,也無法解決長久以來,國內稻米生產過剩及稻農收入偏低的困境;而鄰近的日本、韓國早在1998年與2005年廢除稻穀保價收購制度,轉而以市價向市場收購公糧,台灣已成為全球唯一仍然實施稻穀保價收購的國家(畢竟對多數農民而言繳交公糧仍然是最省事也最有保障的選擇)。如今時空已經轉變(如少子化、飲食西化和多樣化等),國人食米量創新低(每人每年平均消費43.0公斤),該不該廢除該項制度改以其他措施來替代,讓稻農能提高收入,維持繼續生產的意願,並透過生態友好的可持續生產模式,讓稻米產業可以永續發展,才是農業部最該花心思做出的重要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