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nba 天氣 mlb

基隆港務分公司「基地昌隆 藝地重生」揭幕,邀請藝起賞創作, 體現百年蛻變!

臺灣郵報/廖秉賢 2024.11.12 16:59

【記者蔡富丞、廖秉賢/基隆報導】臺灣港務公司基隆分公司今(12)日於國門廣場舉辦「基地昌隆 藝地重 生」再生藝術品揭幕活動,現場由交通部林國顯次長、臺灣港務公司李賢義董事長、基隆市謝國樑市長、基隆市議會童子瑋議長、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許泰文校長、基隆分公司高傳凱總經理、臺灣港務港勤股份有限公司陳榮聰董事長、臺灣大學林敏聰特聘教授、國立清華大學李瑞光特聘教授等人,共同為國際雕塑大師康木祥作品進行揭幕,透過作品將藝術氣息與基隆港相融合,呈現海洋蛻變具有「重生」的意境,期傳達再生藝術之精神。

圖4 繩結揭幕儀式(由左至右分別為國立清華大學李特聘教授瑞光、臺灣港勤 (股)公司陳董事長榮聰、康藝術大師木祥、臺灣港務(股)公司李董事長賢義、基隆市議會童議長子瑋、交通部林次長國顯、基隆市政府蘇市長秘書仁君、臺灣港務(股)公司基隆港務分公司高總經理傳凱、國立海洋大學許校長泰文、基隆市文化觀光局江局長亭玫、國立臺灣大學林特聘教授敏聰)

基隆港擁有豐富的在地人文氣息及生態環境資源,藉由以重生藝術作品向臺灣群眾傳達基隆港的歷史人文,透由揭幕也展現港務公司在開發建設之餘不忘兼顧社會人文關懷,持續永續力的決心。藉由康木祥藝術大師將廢棄船纜化為藝術品之事,在活動當日向大眾宣揚藝術再生創作的理念與精隨,同時達成 SDGs 第12項「責任消費及生產」與第17項「多元夥伴關係」之社會責任。

國際級藝術家康木祥老師作品享譽國際,近期更發起「生路-生之旅,島之遊」的藝術行動,一路從臺北出發到各地,透過作品串聯全台傳達永續創 作,強調每項物品其生命的珍貴及生態的重要。有別於其他鋼纜創作,在國門廣場展覽的作品《毛小孩》,特別以船纜進行創作,別具港口代表意義。其他鋼纜作品像是《迴生》展示於東岸旅客中心中正路外側廊道、《如意生命》及

《宇宙生命》展覽於基隆港西岸旅客中心,皆強調基隆在地的人文關懷與環保再生之重要性,感謝康大師無償提供,除《毛小孩》於國門廣場展示1年外,其餘作品展期2年,歡迎民眾前來欣賞。

交通部林國顯次長認為抽象藝術本身最大的精神,就是每個人根據自己的經驗跟觀察會有不同的體會,所以在協助解讀的過程,一方面引導民眾欣賞作品,一方面也可以保留空間讓民眾自己詮釋。港公司在基隆最重要的目的是協助經濟發展,讓民眾可以越來越親近我們的港埠,希望把基隆港變成綠色港 口,導入所謂可持續、可負擔的能源、保育海洋生態以及融入多元文化。

基隆市謝國樑市長指出「毛小孩」這件作品與LED 看版上的橘貓相互呼應,康木祥大師透過回收纜繩,同時見證基隆與臺灣、港務與經濟發展的歷程,本項藝術品也可以為市民及旅客帶來更多藝術氣息與氛圍。

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李賢義董事長提及在經濟發展及港口建設的同時,基隆港也非常重視環境保護,採行許多諸如減少碳排放、推動綠電等各項優化措施,以減少港口運作對海洋生態的影響。藉由康木祥老師巧奪天工的技藝,將廢棄物賦予新生命的「再生藝術理念」,向基隆市民同步推廣永續再生的思維,康大師為這次展覽所創作的「毛小孩」更是利用了臺灣港務港勤公司的廢棄拖船纜繩,賦予重生,展現港務集團合作永續的企業價值觀。

基隆市議會童子瑋議長認為港灣是基隆重要的資產,海洋廣場及國門廣場提供居民休憩及展覽活動的空間,是基隆人的驕傲,非常謝謝中央跟地方的通力合作促成此次藝術品的展覽,用藝術展現基隆的美,希望未來可以吸引更多觀光客來基隆,來基隆深度旅遊!

原本國門廣場展示作品要使用101廢棄的鋼纜創作,但康木祥大師實際來到基隆港邊勘察環境後,決定要使用廢棄的纜繩,纜繩上的污垢,象徵著「歷練」,無法完全清理,也特意做了保留。康大師認為纜繩的一生只有「拖」跟

「磨」,沒有休息,也代表著臺灣人打拼的精神,纜繩的一生如此辛苦,重生後更要被看見。一般人到港口都不會注意到纜繩,相信「毛小孩」在國門廣場的展出,能讓大家注意到纜繩,再連結到船舶及基隆的人文藝術。作品底下的鋼板也是特意使用拆船留下的船板,這個裝置藝術代表團結,團結就是一份力量,讓臺灣連結世界的夢想。

前幾天11月9日亦恰逢基隆港務局的局慶,回顧基隆港歷史,從清朝開 港、日治擴建到現代,經歷過戰爭等歲月歷史的洗禮,基隆港隨著時代腳步蓬勃發展,今年適逢基隆市設市100週年主打「基隆一百 迎繽萬千」口號,基隆市政府除了舉辦基隆美術館內的百年特展及蕭仁徵特展,在館外廣場亦有結合百年史實的裝置藝術和創作,海洋廣場則配合歲末溫馨氣氛,除基隆一百光影盛典自11月4日至隔年1月5日盛大舉辦,亦將於12月設置藝術裝置及聖誕樹,歡迎民眾一起體現基隆百年的歷史脈絡及城市蛻變。

原始新聞來源 基隆港務分公司「基地昌隆 藝地重生」揭幕,邀請藝起賞創作, 體現百年蛻變! 臺灣郵報.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