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2024年與2023年8月並列史上最熱的8月,連14個月升溫逾1.5℃
世界氣象組織與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指出,2023年7月打破有記錄以來最熱的3周,並出現有記錄以來最熱的3天。2023年7月27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ónio Guterres)在聯合國總部發表演說,大聲示警:「全球暖化時代告終」,接下來步入「全球沸騰(Global boiling)時代」,嚴正警告全球暖化時代結束,進入「全球沸騰」時代。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並將地中海地區,包括南歐、北非和西亞等地區,列為氣候變遷「新熱點」。
2023年7月~2024年6月,全球均溫比工業化前高出1.64℃,2024年6~8月的均溫比歷年高出1.76℃,是觀測史上最熱的夏天,導致極端氣候越來越頻繁且嚴重。2024年8月與2023年8月並列史上最熱的8月,相較工業化前高出1.5℃,創下全球連續14個月升溫超過1.5℃。2024年7月22日全球均溫為17.16℃,創1940年有監測資料以來新高記錄,更連續13個月創新高。海洋高溫也在破記錄中,世界氣象組織氣候服務主任休伊特(Chris Hewitt)指出,從長達173年的資料來看,2015~2022年是有記錄以來海洋最熱的8年。2024年氣候變遷已在全球各地造成災難性後果,6月聖城麥加朝覲(Hajj)超過1,000名穆斯林死於酷暑。
貳、森林野火越來越頻繁,增加空氣中有害物質,影響呼吸系統和心血管健康
全球極端氣候導致嚴重乾旱,全球各地引發森林野火越來越頻繁且嚴重,因而影響到居民呼吸道疾病的增加和其它健康問題。野火的煙霧中含有多種有害物質,包括細懸浮微粒和有毒氣體,這些物質會對呼吸系統造成嚴重損害,並且可能引發長期健康問題,如慢性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空氣汙染已成為全球性的重要健康威脅,高溫會加劇空氣汙染的情況,特別是在城市地區,工業排放和交通工具產生的廢氣會在高溫下更加活躍,導致臭氧和PM2.5濃度升高,而對公眾健康構成嚴重威脅。
参、極端氣候導致1980~2020年期間,全球約1.35億人,因空氣汙染早逝
2024年6月11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南洋理工大學發表在《國際環境》期刊(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表示,諸如聖嬰現象、印度洋偶極(Indian Ocean Dipole)及北大西洋振盪等3種氣候型態環境,會導致汙染物在空氣中的濃度升高,進而加劇汙染物造成的影響。人為排放與乾旱野火等其它來源造成的汙染,與1980~2020年全球約1億3,500萬人過早死亡有關。南洋理工大學研究比對40年來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有關地球大氣層PM2.5含量的衛星數據,以及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和評估研究所(IHME)與空氣污染有關的疾病發病率與致死率統計資料,並參考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的氣候現象,發現極端氣候加劇空氣污染,包含聖嬰現象、印度洋偶極及北大西洋振盪等3種氣候環境,都會讓空氣中細懸浮微粒累積,估計導致早逝人數增加14%。
研究學者估計1980~2020年共40年期間,33%的早逝與中風有關;32.7%則和冠狀動脈心臟病相關;其餘所有病例都是慢性阻塞肺炎、下呼吸道感染及肺癌。依研究統計結果,上述3種氣候型態環境,每年將同時導致約7千人早逝,其中造成最多人死亡的是印度洋偶極,其次依序為北大西洋振盪與聖嬰現象。南洋理工大學醫學院院長沈祖堯(Joseph Sung)解釋,在前述3種特殊氣候環境下,氣溫升高、季風風向產生變化,加上降雨量減少導致空氣難流通,污染物就會在大氣中累積,導致PM2.5濃度升高,吸入後對人體產生危害。研究結果發現,亞洲人因空氣污染早逝者最多,人數多達9,810萬人,當中又以中國的4,900萬與印度的2,610萬人最多。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尼及日本也被估計各約200~500萬人的早死案例。
[caption id="attachment_87328" align="alignnone" width="779"] 根據2024年3月19日瑞士IQAir報告,顯示世界空污最嚴重百大城市,共有83個在印度,空污情況都比WHO空氣品質指南超標10倍以上。 (圖/翻拍電視畫面)[/caption]肆、2023年COP28期間,共124國簽署聯合國氣候變遷首份《氣候與健康宣言》
極端天氣事件頻傳,衝擊人類並帶來新的健康問題,2023年COP28首次將「健康日」納入議程,開幕後第3天,包含美國、中國及日本在內共有124個國家共同簽署,聯合國氣候變遷首份氣候與健康宣言(Declaration of Climate and Health),並發布第一份《氣候與健康宣言》,提出氣候危機即健康危機,宣示將健康擺在氣候行動的核心,共同發展氣候韌性、並強化醫療建設,建立一個低碳、永續、公平且能使未來世代也受益的衛生體系。為達目標在宣言中納入3個不同的行動面向,包括:1. 加強氣候與健康資訊服務與監測;2. 與不同社群共同建立合作關係,如:原住民、兒童與青年及高齡人口等,容易受氣候變遷衝擊健康的群體;3. 認識到健康與氣候調適息息相關,應有跨部門合作發展調適行動等。此外,宣言也強調投資在衛生系統的重要性,鼓勵國內預算、多邊融資銀行及慈善企業等擴大對氣候和健康的投資。
聯合國氣候變遷COP28會議期間,簽署《氣候與健康宣言》當天,全球基金即承諾提供3億美元的資金給健康系統,洛克菲勒基金會也承諾1億美元的資金,給解決氣候與健康問題的方案。這是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首份健康宣言,全球氣候與健康聯盟(Global Climate and Health Alliance)在受訪中表示,這份宣言沒有提到「化石燃料」,也就是極端氣候和空氣污染的元兇,是極大的疏漏。另外,印度拒絕簽署宣言,表示要求衛生部門減碳會阻礙印度,尤其在偏遠和服務不足的地區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
2023年11月3日聯合國公布的研究結果指出,由於2023年夏季氣溫屢創新高,成為史上最熱的1年,極端氣候越來越頻繁,嚴重威脅人類健康。氣候與衛生聯合辦公室負責人西蒙斯蒂爾(Simon Stiell)表示,「氣候變遷對健康的影響廣泛,從行為到水安全,乃至空氣品質和糧食安全,都會影響人們的健康。」
2023年11月3日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Petteri Taalas)表示,「非洲之角的糧食安全危機,過去3年非常嚴重,這和炎熱與乾旱有關,而且當熱浪發生時,空氣品質往往也很差。」熱浪加劇空氣汙染,每年估計有700萬人過早死亡,空汙已成為第4大健康殺手,由於化石燃料不僅會導致溫室氣體排放,還會造成空氣汙染。我們呼吸的空品變差,且為更多非傳染性疾病,像肺炎及慢性呼吸道感染等創造條件。氣候變遷也會影響心理健康,因為洪水、土石流及海平面上升等極端天氣帶來的災難,受難者可能會罹患憂鬱症、失眠及創傷壓力症候群(PTSD)。正如WHO秘書長譚德塞所言:「氣候危機就是健康危機。」WHO報告指出,近20年來極端高溫的頻率增加,除導致中暑等熱傷害高齡人口數上升70%外,如登革熱等傳染病流行頻率也升高。
伍、中國如達世衛組織空氣質量目標,2020年即能避免121.5萬人過早死亡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空氣中的PM2.5濃度的年平均值要在10µg/m³以下才安全,可惜全球只有8%的人口生活在這樣的環境,導致全球每年有數百萬人因空汙問題死亡,特別在亞洲多國天空都充滿空氣汙染懸浮微粒,比2019年Covid-19更加致命的公共衛生危機。依瑞士空氣品質科技公司IQAir的排名,全球2020年空氣品質最差的城市,前148名都在亞太地區。且根據2015年醫學期刊「心血管研究 (Cardiovascular Research)」報告,全球一年因為環境空汙,額外增加的死亡人數高達880萬人,其中有近650萬人是在亞洲地區,這個數字截至2021年4月中,比全球因感染Covid-19而死亡的300多萬人還多出1倍。
聯合國環境計畫(UNEP)化學品、廢棄物及空氣品質區域協調員吉田鶴子(Kakuko Nagatani-Yoshida)則認為,亞洲受空汙影響較大原因為人口高度稠密。中國、印度及印尼等3個東亞人口最多的國家,就占了全球39.2%的人口。西方國家稱中國多年來嚴重的空汙問題,是一場毀滅性的大災難(apocalypse),而中國一直到2013年才開始認真解決空汙問題。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9年煤炭在中國能源結構中的占比高達58%,英國衛報指出2019年中國有185萬人因空汙而過早死亡。據估計與2020年的PM2.5水平相比,如果達世界衛生組織新的空氣質量指導目標,中國即能避免121.5萬人過早死亡。
2021年1月中國生態環境保護部發布的一份報告,罕見地公開指責中國國家能源部的煤炭政策,另方面中國官方投注大量資源發展再生能源下,中國成為光電產業的領先國家,大幅降低太陽能發電成本,而中國在電動車及電池產業的發展也領先全球。為了回應巴黎氣候協定,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1年10月31日宣示,中國要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惟中國向外推動的一帶一路計畫,在發展中國家廣建燃煤發電廠,也讓外界質疑其對抗氣候變遷的承諾。
2023年12月22日獨立研究機構「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 (Centre for Research on Energy and Clean Air, CREA) 」研究報告顯示,中國2023年的空汙惡化,是10年來首見,該中心表示:「除了不利的天氣條件外,人為排放的整體增加也推高了汙染水平。」據估計,2030~2060年間,如果中國當局不採取更激進的生態政策,與空氣汙染相關的死亡人數每年將增加116,000~181,000例。
[caption id="attachment_87329" align="alignnone" width="729"] 中國首都北京及多個城市,深受霧霾等空汙問題困擾,尤其在冬季更加嚴重。(圖/電視畫面)[/caption]陸、極端氣候導致印度大城市7%死亡人數與空氣汙染有關
根據空氣品質指標(AQI) 2020年的排名,全球空汙最嚴重的30個城市中,印度就占22個,其中首都新德里連續3年擊敗孟加拉的達卡,蟬聯全球空汙最嚴重的首都城市。儘管2020年印度因為疫情而實施全國性封鎖,讓新德里的PM2.5濃度改善約15%,但仍為全球空汙最嚴重的首都。根據2021年7月21日「新印度快報」引述最新研究顯示,印度在2019年因為空汙而造成提前死亡人數高達170萬人,占總死亡人數的18%。印度每年因空汙產生的經濟損失達950億美元,而印度引以為傲的資訊產業,每年也因此損失13億美元。為了改善空汙危機,印度政府在2019年終於展開行動,目標要在2030年把電動車的銷售占比,提升到總車輛銷售的30%。
2024年7月4日香港中通社報導一項大型研究指出,在印度最大的10座城市中,有超過7%的死亡與空汙有關。研究報告指出,從2008~2019年,每年有超過3萬3,000人的死因可歸因於暴露在超過世界衛生組織PM2.5管制值24小時平均值15 µg/m³環境中。印度大城市飽受霧霾之苦,每逢入冬情況更加嚴重,因為極端氣候導致髒冷空氣長期困在上空,不易飄散,2024年10月28日前後幾天到處都是霧霾,知名地標泰姬瑪哈陵有如蒙上一層薄紗雖有朦朧美,但居民說4天前就感覺吸不到空氣,一直咳嗽讓人感到窒息,空汙指數逼近嚴重等級。
[caption id="attachment_87330" align="alignnone" width="770"] 印度大城市近年因異常天氣,更飽受霧霾之苦,每逢入冬情況更加嚴重,2024年10月28日前後泰姬瑪哈陵宛如披上一層薄紗。(圖/you tube 畫面)[/caption]柒、歐盟可望實現2030年將過早死亡人數,比2005年減少50%的目標
在1990年代初,細懸浮微粒每年在歐盟27國造成近100萬人過早死亡,到了2005年,這個數字已下降到43萬1,000人。2023年11月歐洲環保署宣佈,2000年在歐盟、冰島、列支敦斯登、挪威、瑞士和土耳其,有23萬8,000人因空氣汙染而過早死亡,另於2024年4月24日表示,空汙每年導致歐洲18歲以下的1,200多人過早死亡,並增加他們日後罹患慢性病的風險,因此呼籲當局應改善學校和托兒所,以及運動設施和大型交通樞紐週遭的空氣品質。
根據2024年4月24日歐洲環保署公佈的數據顯示,2021年有97%的城市人口,暴露在不符合世衛組織建議的空氣中,但2023年則實現一項重大的環境里程碑,淨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8.3%,僅次於2020年因Covid-19大流行而導致下降的9.8%,顯示歐盟正逐步推進其氣候目標,在能源和工業部門中採取有效的減碳措施,以應對全球氣候變遷,可望實現在2030年將過早死亡人數,比2005年減少50%的目標。
捌、我國著重熱疾病危害防治,較少關注氣候變遷造成的其它健康衝擊
瑞士空氣品質追蹤業者IQAir 2024年3月19日公布2023年世界空氣品質報告,揭露空氣品質較差百大城市,其中台灣的城市有彰化、台南、屏東、高雄及嘉義等。我國空氣汙染問題嚴重存在已久,並且出現南北差距,肺癌已成為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首,每年死亡人數超過1萬人,取代肝癌成為「新國病」,致癌因子包括吸菸、家族史及空汙。2024年5月14日台大公衛學院研究指出,若居住地區PM2.5濃度在30年間增加10 µg/m³,罹患肺腺癌風險比每天吸菸一包的重度吸菸者,患非肺腺癌風險高1.044倍,凸顯空汙與肺腺癌的密切相關,台大公衛學院博士班研究生林蔚琪研究結果,由指導教授詹長權於2024年5月14日表示,PM2.5與肺腺癌相關,此研究利用環境部2005~2020年全國PM2.5監測資料,比對1997~2020年肺癌登記資料,分析30年空汙與肺腺癌的相關性,研究結果2024年4月刊登在國際《環境研究》期刊。研究結果顯示,近年來肺癌盛行率逐年上升,癌症登記資料庫分析顯示,30歲以上肺腺癌患者約14.3萬人,研究推算每人罹癌前30年居住環境PM2.5濃度介於8~46 µg/m³。
空汙影響國人健康,中南部地區空汙比北部、都市比鄉村嚴重,環境部宜依空汙監測指標鎖定空汙嚴重縣市、鄉鎮,改善公共交通、限制燃煤電廠並減少工業排放,及創設空汙監測APP,隨時提醒國人空汙嚴重時避免外出。詹長權指出,男性罹患肺癌的主因多為吸菸,經推動戒菸政策後,男性肺癌病例數已有下降,但女性患者卻逐年增加。1997~2020年女性不吸菸者罹肺腺癌的人數達4.6萬人,是男性1.8萬人的3倍。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指出,PM2.5是不吸菸民眾罹患肺腺癌的重要風險因子,2019年台大及興大等單位的研究顯示,南部地區特別是高屏地區的肺腺癌年增率高於北部15倍。
根據行政院公布的2023~2026年「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重在熱疾病危害防治與宣導,缺少對氣候變遷可能造成的其它健康衝擊。雖然我國未簽署2023年聯合國《氣候與健康宣言》,但我國近年來極端高溫與登革熱等傳染疾病頻率也在增加,對大眾的健康已造成衝擊,宜將健康問題置於氣候行動的核心之一,增加跨部門對於氣候和健康議題的連結,盡可能在氣候危機處理行動中,顧及國人的健康福祉不落後其它國家。
[caption id="attachment_87331" align="alignnone" width="549"] 瑞士空氣品質追蹤業者IQAir公布2023年世界空氣品質報告,空氣品質較差百大城市,包括台灣彰化、台南、屏東、高雄及嘉義等。上圖為高雄市大樓籠罩在一片霧海中。(圖/電視畫面)[/caption]結語
近年諸多研究顯示全球暖化甚至沸騰,人體也會受到極端氣候的影響,長時間處於高溫的環境下,會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在氣溫低於37℃時,人體平均散發的輻射熱,大約和100瓦的燈泡一樣,但如果外在環境氣溫超過37℃,唯一避免過熱的方式就是蒸發冷卻,也就是大家所知的流汗。然而,若是周遭的濕度過高,空氣中的濕氣已飽和,流汗效果變差,就會導致人體無法散熱,並引發身體一連串的緊急保衛機制。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探討極端氣候對死亡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1980~2020年間,全球共約1.35億人因空氣污染早逝。聯合國公布的最新研究結果也指出,隨著極端氣候越來越頻繁,人類的健康也遭受威脅,而受影響層面包括水安全、空氣品質以及糧食安全等,如WHO秘書長譚德塞所言:「氣候危機就是健康危機。」氣候變遷對於人類健康的衝擊是複雜且多樣的,世界家庭醫學會和國際醫學生聯盟呼籲將氣候變遷議題納入醫學教育,提升醫療從業者的氣候行動意識,為未來的環境盡一份心力,也是對未來世代的承諾。醫療從業者應積極參與並推動相關政策和措施,減少極端氣候對人類健康的負面影響,也能保護我們共同的地球。
作者張泉湧/日本東京大學理學博士,歷任民航局組長及多所大學兼任副教授,著有網路《全球沸騰張泉湧專欄》及《圖解全球暖化之危機與轉機》、《全球氣候變遷─危機與轉機》與《圖解大氣科學》第三版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