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apink 蘿拉 蔡阿嘎

先挑戰最艱難的任務!從「吃青蛙」開始 將拖延轉化為行動力

健康醫療網/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2024.11.11 18:00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活在這個時代真好!當今世界充滿前所未有的可能性與機會,讓你能完成更多的目標。事實上,你正泅泳於眾多選擇中,這種情形可能是人類史上前所未見。你能從事的美好事情太多了,因此,從中做出決定、選出目標的能力,成為決定你一生成就的重要關鍵。

做出選擇的必要性

假如你和多數現代人一樣,想做的太多,卻苦於時間太少,為此感到心交瘁。在你拚命追趕進度的同時,新的工作和責任又像是潮水般洶湧而來,一波又一波。因此,你永遠無法做完所有該做的事,永遠趕不上進度,甚至在許多工作和責任上總是落後。

基於這個理由,也許相較以往更重要的是,要如何在每個時刻選出最重要工作,並迅速、確實完成的能力。比起其他特質或技能,具備這個能力,會對你的成就造成更大影響。

一位養成設定清楚的優先順序、快速完成重要工作的泛泛之輩,更能勝過只會空談、只會擬定美好計畫,卻鮮少執行完成任務的天才。

關於那隻「青蛙」的由來

知名美國作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曾經說過:「假如你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生吃一隻青蛙,接下來的一天就會過得比較順利。因為你很清楚,這可能是一天中最糟糕的事情了。」

所謂的「青蛙」,是指對你而言,最重大、最重要的工作。也就是如果你不採取行動,就最容易拖延的工作;它同時也是目前對你的生活和成果,會產 生最大積極影響的工作。

吃青蛙守則一:

假如你必須吃掉兩隻青蛙,就先吃比較醜的那隻。

換句話說,如果你當下有兩件重要工作必須做,那就從最大、最難,也最重要的那個工作開始。提醒自己立刻開始,並且堅持到底,直到工作完成後,再做其他工作。

把這件事視為一項「考驗」,當成是一項個人挑戰來面對,抗拒先做比較簡單工作的誘惑。如果你有許多工作要做,那就要不斷提醒自己,你每天所要做的重要決定之一,就是確定何者必須即刻處理,何者可以稍後處理。

吃青蛙守則二:

若你得生吃一隻青蛙,坐著看那隻青蛙再久,都是沒有意義的。

你必須培養先「吃掉青蛙」,再處理其他工作的習慣,而且別花太多時間猶豫不決。因為培養先處理重要工作的習慣,就是達到高水平表現與生產力的關鍵。

別說了,直接採取行動

在針對收入高且升遷快的族群研究中,一再印證,「行動導向」是這些人在工作上最明顯且一致的特質成功、有效率的人,就是那些立即處理重要工作,且能約束自己意志堅定、專注工作,直到完成為止的人。

當今組織中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執行不力」。許多人分不清「苦勞」及「功勞」,他們不斷高談闊論,開一堆永無止盡的會議,訂定美好的計畫,但到頭來,卻沒人去執行落實,沒人達成所要求的結果。

朋友,練習就對了

有個故事是這樣的,有個人在紐約街頭攔住一位音樂家,請教對方要如何才能到卡內基表演廳演出,這位音樂家回答他:「練習,朋友,練習就對了。」

練習,是熟練各項技能的關鍵。幸運的是,你的心智就像肌肉一般,會隨著使用而變得更強壯、更有能力。只要透過練習,你能學會任何事,或培養出你認為重要和必要的習慣。

「3D」建立你的新習慣

你需要三個關鍵特質(3D),來建立專注的習慣,而這些特質都是可以學習的。它們就是決心(Decision)、紀律(Discipline)與毅力(Determination)。

首先,下定決心培養完成工作的習慣;其次,約束自己一再練習即將學得的原則,直到你熟練為止;最後,以毅力為後盾,對你所從事的每件工作都堅持到底,直到這個習慣刻進骨子裡,成為永久個性的一部分。

不斷想像自己要成為的人

還有個特別的方法,能讓你加速成為一個具有高度生產力、行事有方且高效率的人—就是你要不斷想像,身為一個行動導向、做事迅速且專注的人,將獲得的回報與好處。想像自己是那種總會快速、確實完成重要工作的人。

請想像自己成為你未來想要成為的人,這個「自我心理圖像」對你的行為影響極大。你的外在表現主要取決於你的自我形象,以及內在對自我的看法。一旦你開始改進你的內在想法與心理圖像,你的外在生活才會有所改善。

你學習並培養新技巧、習慣與才能的能力,幾乎是無可限量的。當你透過反覆練習,訓練自己克服拖延、快速完成重要工作,你便能將自己推上人生與事業的快速道路,加足馬力,飛馳前進。

現在,就吃了那隻青蛙吧!

本文來源:《時間管理,先吃了那隻青蛙》,商業周刊。

【延伸閱讀】

長時間用3C肩頸腰背痠痛 想用筋膜槍舒緩?切記「這3處」不可用!

168斷食法恐增心血管風險?心臟科醫師:飲食習慣比關注進食時間更重要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337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