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nba 天氣 mlb

【台灣文學的下一步(一)】專刊分享之5

銳傳媒/ 2024.11.10 06:00

【台灣文學的下一步(一)】專刊分享之5

 

◆專刊主題:書寫台灣的靈魂──「多向量」中的哀愁與重生
◆專訪時地:2024/ 7/ 26,桃園大溪「人生禪」道場
◆主辦單位:人間魚詩社
◆主 持 人:副社長,詩人石秀淨名
◆受訪作家:小說家詹明儒,真理大學前台文系主任錢鴻鈞
◆採訪撰文:主編,詩人郭瀅瀅
◆採訪攝影:攝影師郭潔渝

每人都有一個自傳的長篇小說

[caption id="attachment_87169" align="alignnone" width="1920"] 沉思中的錢鴻鈞[/caption]

郭瀅瀅:在錢教授的《追尋少年時:量子求生記》裡,看見家族記憶的複雜性、過往生存狀態的不確定性,以及您對校園體制的敏感與反思。請錢教授談談您的書寫選擇,您以個人記憶、經驗為出發,書寫家族而非書寫族群,是否作為您書寫進程上的當務之急?

錢鴻鈞:我認為現代文學,講求的是真實,表現人真實的感情與生活,及人生可能發生之事。儘管說小說就是虛構,但是虛構只是為了表現更為精闢的真實人生、思想與感情,或並未賦予某種價值與理想,純粹表現美,也可以是一種趣味、享樂、頹廢,對人生仍是有益處的。

在2016年卸下嚴苛的系主任生活後,我突然感到空虛,本來也是想要寫祖先的故事,畢竟自己是竹塹社的原住民,儘管已經好幾代是講客家話的。不過一時之間要寫自己不熟悉的、巨大的東西,談何容易,因此就轉而想到寫當下想說的話,及當時的苦悶。而且內心的複雜及經驗的細節,也只有自己最清楚,因此書寫對我來說是一種發洩。其實我是有很強烈的族群意識的,客家的、原住民的、台灣人的意識都很強烈,但首先寫自己,就像一般說法,每人都有一個自傳的、成長的長篇小說,在書寫中也會自然地帶入與自己相關的一切,如家族、家人的故事,而書寫家族,也會自然地牽涉到族群問題,由近而遠地帶入。

將家鄉故事寫下來,是我的責任

[caption id="attachment_87170" align="alignnone" width="1365"] 激情中的詹明儒[/caption]

郭瀅瀅:請教詹老師,您近期的三部小說都涉及族群的磨合與融合,您是否認為作家、或作為寫作者的您,有責任將自己的文化背景和家鄉故事傳遞給世界?

詹明儒:每位作家的價值觀不一樣,但我認為,記憶容易流失,地景、地物也容易流變,因此以我個人而言,將文化背景和家鄉故事形諸於書,傳遞給後代,進而推廣到世界各地,是我的責任。再加上,我想要表達的核心價值沒有人想要表達,更加重了我的責任感。而當責任提升到「天命」,就是信仰層次了。我信仰天神以外,也信仰小說。但這並非是神鬼論,而是精神力量,因信仰產生的力量,無論如何都非完成不可。

文學對歷史的重塑

郭瀅瀅:您如何看待文學在反映或重塑歷史記憶中,所扮演的角色?

詹明儒:以小說而言,重塑的功用是重要的,因為我們在教科書看到的歷史,只是官方的說法,未必符合真正的歷史,甚至可能帶給我們誤導,或我們看以前作家的作品,也有他自己的立場,未必符合我所了解的關於那段歷史的民情,因此我也在我的小說裡呈現我所看到的面向。例如,一般人都認為反抗日本是大家自動自發的行動,但我在一篇資料中查到,有些人持相反態度,認為對抗如同雞蛋碰石頭。但許多人崇拜烈士、否定順民,於是我將互斥的價值內化以後,轉成雙向量,一部分承載義民,一部分承載順民,並透過我的反思讓讀者反思。

郭瀅瀅:由於我是在解嚴的前一年出生的,未曾經驗過日治時期、228及白色恐怖時代,所有相關的歷史都是依個人的關切,從文學作品或紀錄片中片段拼湊而出。錢教授能不能透過幾部作品,及詹明儒近期的小說,與讀者談談台灣文學對歷史記憶的反映或重塑?

錢鴻鈞:台灣文學在戒嚴時代,就發揮了形塑台灣人精神的重要使命。例如:吳濁流的《亞細亞的孤兒》,把台灣被清朝割讓給日本後,如親生母親的祖國不愛、養母日本又不疼,這種可悲、沒有父母的狀態給形象化、藝術化地凸顯出來,值得今日台灣人省思,我們是否該自立自強,要長大,並大聲說,我們不是孤兒。再來是鍾肇政的台灣人三部曲,例如第一部《沉淪》,描寫台灣被清朝拋棄後,平民百姓獨自面對日本人的接收,奮勇犧牲,就是要保護自己的故鄉、鄉土的精神,並讓自己拼命開發、辛苦種植的土地,成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發揮了可歌可泣的反抗外來統治者的精神。這種被反映或重塑的台灣人精神,也剛好給今日的台灣人很好的鼓舞:團結奮鬥,愛我們的土地,這就是自由民主的精神所在。

這種台灣文學重塑歷史的例子很多,也很值得推廣。以詹明儒老師的最新出版作品《鳶山誌:藍色三角湧》而言,除了以三峽人為例,發揮類似《沉淪》保家衛國的精神外,也把劫後餘生的台灣人,也就是吳濁流說的那群亞細亞的孤兒,如何苟延殘存,努力的生存下來並安頓心靈,邁向未來,以創新的精神描繪出來。這也是另外一種台灣精神。此外,也將台灣的民俗信仰與馬偕的基督教加以包容,致力於提升台灣人在宗教上的信念,與國族結合,追求台灣人的幸福與表現台灣人不屈不撓的精神,走向民主獨立與自由之路。這三種關乎歷史記憶的重塑作品,代表著台灣文學的壯大與美麗,我認為應該從教育、從閱讀上多接觸,從中獲得啟示與力量。

全文刊登於《人間魚詩生活誌》第十八期。未完,請待續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