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顗喆/台北 報導】現今科技越來越發達,這一、兩年又出現生成式AI、ChatGPT,當最新科技工具遇上珍貴的故宮文物時,教育現場會激起什麼樣的火花呢?
推動館校合作,協助教師善用科技工具
故宮數位資訊室在 10月27日舉辦了一場「AI X STEAM 教師增能工作坊暨跨域教案成果展示」,而故宮蕭院長也特別前來致意,向教師們說明故宮教育推廣的未來發展,以及感謝教師們在教學現場的辛勞。工作坊的上午場為故宮教學資源介紹及專題演講,並開放大家線上參與,深入了解故宮國寶文物與新興科技結合的教案內容;下午場則是教案設計分享及體驗課程,讓老師們掌握跨域課程設計脈絡,增進教學專業職能。現場亦進行教案開發成果展示,供與會老師現場觀摩。
故宮院長致詞,向教師們解釋故宮數位教育發展的歷程
首先由故宮數位資訊是同仁開場,說明故宮為了推廣豐富的收藏,讓更多人欣賞進而應用於教材設計,從最早的故宮教育頻道,到後來結合自造教育、VR、108課綱的問題導向學習,105到109年又慢慢轉變成STEAM創客教育,再到前年至今則是全世界都在關注的AI,隨著科技工具的演變,故宮一直都以博物館的角度推動館校合作,協助教學第一線的老師們善用科技工具,以古代文物為素材,設計有趣的跨領域課程。接著,再由故宮數位教學團隊(數位資訊室)研究助理曾怡凡,介紹故宮有哪些線上教學資源可以供老師們在教學時靈活運用。
AI融入教學設計教案,古文物新玩法
上午場繼續聚焦在AI融入教學設計的分享,邀請今年度參與教案開發的團隊擔任課程主講師。第一位是臺南市和順國中老師林信廷,針對「AI x故宮──解密文物之美」主題,分享與故宮合作三年的教案設計,從AI具有辨識及創作的功能發想,設計可以在清明上河圖的畫面上自動辨識場景,例如找到有幾間學堂,引導學生觀察古代學生怎麼上課;利用AI生成工具,將自己手繪的帝后畫像調整成宋代畫師筆下的人物風格;也可以將文物上的神獸圖案用科技工具製作紋樣,印在皮件上做成吊飾。
史汀科技教育團隊的周子鈺老師,則是從青銅器的編鐘發想,讓學生可以透過程式設計來點擊編鐘敲出聲音;也以亞洲織品展當中各種絲帛圖案為主題,找出圖案或織品纖維的規律,再用軟體設計成LOGO或社團的圖案;以及將古文物上的神獸設計成遊戲,或製作定格動畫。
▲教案成果展示吸引參與老師們欣賞。STEAM課程體驗,來做轉心瓶
下午帶領教師們參觀南院「萬國津梁:東亞海上的琉球」和「妙色–清代金銀飾件」特展,經由文物老師解說其歷史背景,深入欣賞文物,親身體驗文物之美。而下午課程聚焦在STEAM跨域教案設計分享暨課程體驗,由文創造設計團隊老師張宇文主講「轉動轉心瓶的奇蹟樂趣」。轉心瓶是一種可以轉動的花瓶,能從外層的鏤空,看見內層的圖案,是清朝乾隆年間的精緻工藝品,製作難度極高,目前流傳下來的文物也非常少。老師帶領大家了解三D模型製作技術,包括使用雷射切割與相關數位工具如何製作出轉心瓶材料包,藉由手做活動一步步了解齒輪設計的基礎知識、機構聯動的應用,將機械原理與藝術結合,發現古代工藝精緻之美。
這次活動所分享的所有教案,後續都將上架在故宮線上學校網站(https://ipalace.npm.edu.tw/),歡迎所有教學第一線的老師們參考,讓國寶融入生活,玩出創意,啟發更多的思考空間。(圖/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