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桃園社會企業城市國際論壇明(2)日開場。主辦單位桃園市府宣稱,社會企業的力量正在改變世界,而桃園市將再次站上全球舞台!這場論壇邀請了十幾位國際專家學者和創業家來探索社企如何在地落實,並在全球發光發熱!對社企在地發展連給了兩個驚嘆號!這個願望會實現嗎?
期望雖很高,現實卻很苦
答案如何?真的很難猜;然而,可以確定的,現在台灣社企都拼的很辛苦,政府如果依舊口惠獎勵而實不至,在可預見的未來,全球發光發熱應該只是飄在空中的夢想。
社會企業在全球發展了近半世紀,台灣從2007年開始由一群熱情的人士努力推行。他們期待在政府和市場兩大失靈之中,集結以社企為主的第三部門力量,解決氣候變遷、弱勢就業、貧富差距、教育失衡和居住不正義等重大問題。
民間和大學熱情推動了近十年了,成績如何?全台社企取得國際「人與地球優先」和「B型企業」認證約有百家。但逾千家社企的大部分仍在理想和現實中打滾,政府至今卻連個社企專法都沒有,稅賦優惠和獎助措施更是一片空白。用「孤軍奮鬥」來形容台灣社企所面臨的情況再貼切不過。
任何新事務的推動,烏托邦式的理想固然很重要,熱情的持續卻不能忽略現實的殘酷。表面上看,社企是為解決因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的問題,業務涵蓋面看似很大,從社福、醫療、環保、動保、人權到文藝、美術、教育、體育都是。
現實呢?因為業務範圍廣,所以潛在的工商競爭對手多,加以掛上公益、慈善之名,營利水準無形中受到明顯的壓縮。企業的永續發展人才是關鍵,馬兒要好又要不多吃草,是社企很難跨越的大山。
民間很熱情,政府很冷漠
當前台灣社企發展的實況是,民間很積極、大學很熱情,不少大企業也算支持。社企自許是翻轉世界的變革力量,有別於工商企業以追求股東之最大利益為目的,著重於實踐國家、社會和企業三方的共利為主。因為追求公益大於私利,加上初期發展不易,歐美各國政府都給予政策獎勵。
參照歐美和韓國有關社會企業的法律規範,社會企業普遍將超過一半之獲利捐做救助弱勢等社會公益之用,政府則相對給予租稅優惠及勞健保、就業等補貼。
[caption id="attachment_85906" align="alignnone" width="481"] 追求美好正面原動力,賦予婦女和女孩權能,關心生態環境的「美體小舖」(Body Shop)最近驚傳破產。圖/擷自Body Shop網站[/caption]社會企業自願肩負更多的社會責任,想永續發展真的談何容易。全球最早倡議「道德消費主義」的「美體小舖」(Body Shop)最近驚傳破產。這為何以道德知名的跨國品牌在全球因氣候變遷而更訴求環保、天然、健康的主流下,還是無法扭轉乾坤,如何兼顧市場競爭和社會公益是社企營運的兩難。
慈善容易叫,消費難持久
根據行為經濟學的研究,人們的慈善心理固然容易被激起,但要在相當時間內跳脫自利的藩籬並不容易。
社會企業之公益性質類似慈善機構,在群眾反應上照理能夠享有先天的品牌優勢和形象認同。但人的本性存在著不利於社會企業發展的因子,政治人物普遍對社企冷眼旁觀也是這種心理作祟。
何況,品牌的營造不是短期能成,現實又是,商業宣傳的費用不低,如果沒有政府官方認定的加持和聯合宣傳的補助,單一社企想打響品牌知名度絕非易事。
社企空間大,政府快獎助
針對社企的營運空間,台北市府曾經鼓勵大企業釋出多餘的辦公或商業空間,供社企公益使用。社企相對對捐助大企業提供員工消費優惠,以及承諾提撥一定盈餘做扶助弱勢之用,在新冠疫情期間展現初期成效;然而,隨著租金高漲,政府又對捐助大企業又無實質獎勵,普遍性效應不足。
根據國際社群網路統計,社群平台、朋友和同事近十年來愈來愈成為主導社會的三大力量,由此顯示隨著貧富差距、教育失衡等現象的升高,社企的發展空間將愈來愈大。台灣近年的社企約有四分之一是由青年族群成立,用愛創業,做好事,又能獲利,是國家應該獎勵的善益經濟。
賴總統,請您把眼光從護國神山轉移些到社企身上!他們正期待著您關愛的眼神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