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推動的「博物館及藝術5G科技跨域應用計畫」今(10/30)日於國立臺灣博物館本館正式發表第一階段計畫成果。由臺博館與睿至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文化科技計畫將5G、AI、8K 3D VR等尖端技術引入文化場域,為傳統博物館注入數位轉型動能。
透過「5G+AI+8K 3D Metaverse OMO」策展模式,臺博館環形劇場被打造成為5G技術示範場域,現場展示了令人驚豔的5G串流8K 3D VR 360影片《憶起造舟》。該影片以環形投影和VR雙版本同時呈現,讓觀眾能以不同的角度體驗沉浸式觀影的魅力,展示出5G 8K VR技術在新媒體展演中的廣泛應用潛力。
臺博館與睿至公司攜手打造8K 3D VR 360影片《憶起造舟》,今日舉辦首映會。左3睿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卜元、左4國立臺灣博物館長洪世佑、左5文化部文化資源司副司長連丁幼。(圖/臺博館提供)
《憶起造舟》由文學家夏曼·藍波安及其長子首次出演,影片聚焦雅美(達悟)族的傳統文化活動——透過拼板舟的打造過程,傳承雅美(達悟)族傳統文化與精神。透過高解析度的VR技術,觀眾不僅能夠經歷在山林間尋找樹木及造舟過程,還能全景式地欣賞蘭嶼壯麗的自然景觀,包括蔚藍的天空、遼闊的海洋與鬱鬱蔥蔥的熱帶雨林,展現了雅美(達悟)族的深厚文化底蘊和自然景觀之美。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董事長瑪拉歐斯也到場欣賞影片,瑪拉歐斯表示:「透過沉浸式觀影體驗,彷彿瞬間帶他回到蘭嶼的山林之中;影片最後呈現的高解析度文物,每一件都充滿著族人共同創作的痕跡,讓我非常感動。」他也非常期待未來有更多原住民族的故事及文物,可以被這些新興科技所記錄及呈現。
此次發表會的另一大亮點,是睿至科技新研發的AI+8K數位雙生技術。這項技術以毫米等級的高精度掃描,將8件雅美(達悟)族傳統文物進行40至100倍放大,並結合AI演算突破以往材質上種種的限制,帶來傳統拍攝技術無法百分百還原的毫米級真實細節,讓文物突破眼球限制呈現。通過這種創新方式,觀眾可以前所未有地近距離觀察文物的每一個細微之處,重新定義了博物館虛擬展示卻是真實的文物典藏可能性。
8K 3D VR 360影片《憶起造舟》自11月1日起於臺博館環形劇場播映。(圖/臺博館提供)
睿至董事長暨技術長鄭卜元表示:「睿至從2016年起就訂定了8K 3D XR的高品質門檻,我們擅長研發各種超前沿技術,5G、AI、元宇宙大家都在講,但掌握使用的know-how以及最末端的關鍵要怎麼整合進自己的東西,才會是樹立標竿的原因。近年來AI迅速發展,我們卻不怕被取代,為什麼?不要忘記人工智慧是誰賦予其智慧的?是人類!讓AI加入我們典藏地球的美好一切的製程,幫助我們創造,虛擬卻真實的雙生宇宙。」
睿至透過AI技術,不僅大幅縮短了運算時間,基於採集的文物資訊數據,進行AI模型訓練,進一步提升文物視覺化的準確性與完整性。這一突破性技術為博物館的數位化提供了高品質的新思路,推動了數位文物虛擬展示的發展。
透過本次計畫,文化部、臺博館與睿至展現了如何將新興數位科技應用於文化領域,為文化場域創造嶄新的5G應用產業生態鏈。這種跨領域的合作模式,鼓勵文化機構與科技企業之間的對話,並促進產官學界的協同合作。臺博館館長洪世佑表示:「博物館可以透過藏品保存物質文化,然而技術與傳統的無形文化資產卻因保存與傳承不易,容易流失。透過結合文化的科技轉譯與展演,一方面將挖掘藏品背後的文化意涵,一方面也透過更創新的影像敘事及科技技術重現無形文化軌跡,讓民眾可以更容易感受。」
本次5G智慧博物館計畫的推動,標誌著臺灣在文化科技融合領域的突破,透過尖端科技技術與豐富文化內涵的結合,未來博物館的展示與體驗方式將更具創新性與多樣性。未來臺博館與睿至將繼續推動博物館的數位升級與跨界應用。根據目前確定的第二階段計畫,雙方將持續以雅美(達悟)族文化為主題,創作大空間多人互動的XR內容,並計畫於2025年在捷克國家技術博物館展出,進一步推動臺灣文化的國際能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