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已成為台灣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根據統計,每年有超過1萬人被診斷為大腸癌,且每年超過5千人因此病逝。隨著不良飲食習慣的普及及缺乏運動,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不斷增加,這使得定期篩檢成為預防和早期發現大腸癌的有效手段。
定期篩檢的重要性與數據支持
根據最新的醫學研究,定期進行大腸癌篩檢能顯著降低死亡率。統計數據顯示,透過篩檢,能降低高達35%的大腸癌死亡風險。這一成果尤其適用於50至74歲的人群,建議每兩年進行一次糞便潛血檢查(FOBT)。糞便潛血檢查能夠檢測糞便中隱藏的血液,這可能是大腸癌或息肉的早期徵兆。及早檢查有助於在癌症發展到晚期之前進行有效治療。
糞便潛血檢查與大腸鏡檢查
糞便潛血檢查(FOBT)是一種非侵入性的篩檢工具,適合大規模應用。若檢查結果顯示陽性,進一步的無痛大腸鏡檢查能有效確認病因。無痛大腸鏡檢查能夠直接觀察腸道內部,並在發現息肉或其他病變時即時處理,進一步降低癌變風險。無痛大腸鏡的技術進步使得檢查過程更加舒適且安全,減少了病人在篩檢過程中的不適感。醫師會根據病人的健康狀況和風險因素,提供適合的篩檢方案。
▲ 定期篩檢成為預防和早期發現大腸癌的有效手段。(圖/Shutterstock)
大腸癌的主要風險因素
生活方式對於大腸癌的發生有著顯著影響。飲食中高脂肪、高糖攝取和缺乏纖維素的飲食習慣,以及缺乏運動,會增加大腸息肉的形成風險,而這些息肉可能演變為大腸癌。保持健康的飲食結構和適當的運動量,是預防大腸癌的重要措施。
息肉與大腸癌的關聯
息肉是大腸內的良性增生物,儘管大多數息肉是無害的,但某些類型的息肉(如腺瘤性息肉)具有較高的癌變風險。通過篩檢發現並去除這些息肉,能夠有效降低大腸癌的發病率。早期發現與治療息肉對於長期的健康維護至關重要。
▲ 通過篩檢發現並去除這些息肉,能夠有效降低大腸癌的發病率。(圖/Shutterstock)
篩檢後的健康管理
篩檢後,醫師將根據檢查結果提供個性化的建議,並設定適合的追蹤計畫。若檢查結果顯示有高風險因素,醫師可能會建議一年內再次進行檢查,以便及早應對潛在的健康風險。
大腸癌的發生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但透過定期篩檢,特別是糞便潛血檢查和無痛大腸鏡檢查,能顯著降低死亡率。統計數據表明,定期篩檢可降低高達35%的大腸癌死亡風險。因此,建議50歲以上的民眾應定期接受檢查,並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有效預防大腸癌。
更多eNews報導
「黃牛夫妻」被逮!尫公審貼文遭起底 怒嗆「得老人痴呆」:跟拉G沒兩樣
才開業3年!台中知名健身房突宣布倒閉 會員怒轟「歇業後仍被扣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