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傳媒彰化新聞)【記者陳雅芳/彰化報導】35歲的蕭小姐是一位幼兒園老師,說話時間長,聲音常沙啞,嚴重時甚至發不出聲音,經過檢查確診聲帶長繭,她接受嗓音復健,並慢慢調整為「前置共鳴」的說話方式,1個月後不再「失聲」,衛福部彰化醫院語言治療師顏婧縈今(25)日說,要從日常生活保護聲帶,尤其是整天說話和常要嘶吼的人。
▲語言治療師顏婧縈解釋,聲帶長繭多發於聲帶長時間受壓或過度使用的情況。
(彰化醫院提供)
蕭小姐透露,自己在幼兒園服務已有七年,長時間的說話、講故事、帶領唱跳和戶外活動是她每天的工作內容。她說,為了與小朋友互動、維持課堂秩序,常常需要提高音量。
兩個多月前開始,她逐漸感到聲音越來越沙啞,常常下班後聲音完全失去,喉嚨也有劇烈疼痛感。她試圖服用八仙果、枇杷膏等產品,但效果不顯著,只好求助醫生,診斷結果為聲帶長繭。
▲語言治療師顏婧縈示範「前置共鳴」發聲法。
(彰化醫院提供)
顏婧縈指出,聲帶長繭是因過度用聲所致,尤其常見於教師、攤販等需要長時間說話的職業族群。顏婧縈表示,蕭小姐若不改變說話方式,復發機率將會很高。針對這樣的狀況,她安排了嗓音復健課程,包括放鬆肩頸和喉部的練習,並教導「前置共鳴」的發聲方式,讓聲音共鳴位置轉向口腔前端,以減少聲帶的負擔。
顏婧縈進一步說明,「前置共鳴」可以透過簡單的訓練來掌握。她建議受訓者用手輕放在鼻腔部位,發出「ㄇ」音,感受鼻腔震動,然後慢慢延伸到其他音節,逐漸形成自然的發聲習慣。她同時提醒,日常生活中要保護聲帶健康,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適時補充水分、避免大聲吼叫,並藉由運動增強肺活量。
▲顏婧縈說,嗓音復健課程,首先放鬆肩頸肌肉,進行吹水等放鬆聲帶的練習。
(彰化醫院提供)
顏婧縈強調,保護嗓音是需要長期維護的,尤其是常用聲工作者,若能適時調整說話方式,便能有效降低聲帶受損的風險,保持健康的發聲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