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斷層和核磁共振擬納入健保部分負擔 醫改會憂民眾放棄必要醫療
上報/上報快訊/鍾知諭
153 天前
健保署調整健保就醫部分負擔,從去年7月1日實施至今已超過1年,總計挹注健保收入共約53億元,健保署長石崇良昨天(24日)表示,有鑑於國內醫療檢查檢驗數量明顯成長,目前正研議將電腦斷層(CT)、核磁共振(MRI)等檢查納入部分負擔;然而,醫改會擔憂,以價制量效果不佳,恐讓民眾放棄必要醫療。
根據健保署統計,電腦斷層在2019年共申報179萬1137件,去年更是增加到237萬9623件,成長32.9%;核磁共振的部分,在2019至2023年間,從68萬8024件提高到91萬8306件,成長33.47%。
對此,石崇良指出,目前只針對一般就醫費用收取部分負擔,原先也包含檢驗檢查,像是電腦斷層(CT)、核磁共振(MRI),但考量到費用成長,許多檢驗都屬於必要,如糖尿病患需定期驗糖化血色素,擔憂收取部分負擔,可能會減少必要檢驗,那大可不必。
石崇良透露,電腦斷層和核磁共振的檢查費用成長快速,將以促進分級醫療、珍惜醫療資源2大目標,分析有無不必要、三級醫院有無過度成長情形,再考慮納入下一階段部分負擔,讓醫療資源適當運用。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認為,去年實施的部分負擔新制,效果仍有限,但影像學檢查占總支出的比例逐漸提高,因此支持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收取部分負擔,畢竟資源有限,唯有開源節流,才可以將明年的健保點值推到1點0.95元。
不過,醫改會直言,部分負擔以價制量效果不佳,且醫療是剛性需求,貿然加收部分負擔,反而會加重就醫壓力,或是讓部分民眾放棄必要醫療,且健保署忽視疫情造成的就醫量下滑,以低標當作比較年度,凸顯政策有效的假像,實際上卻是基層門診就醫件數比疫情前還低,健保署應更深入監測必要或非必要醫療的減少數量。(責任編輯:殷偵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