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率為45.4%,另國人十大死因中,癌症、冠狀動脈疾病、 腦中風、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病變等,多和肥胖及肥胖所引發危險因子及慢性疾病徵兆有關。想減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該做哪些事,或是怎麼吃?就由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王偉來跟大家分享:
BMI超標會怎樣?
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亞洲人而只要BMI超過35,就可能出現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膝關節退化、睡眠呼吸中止症的5大相關疾病。除此之外,還可能出現不孕、男性性功能失調、胃酸逆流、失眠、憂鬱等問題。美國研究發現,病態性肥胖(BMI超過40)的白種人會少活10年,如果以亞洲標準來換算,BMI超過40者就可能減少15年的壽命。
不能只看BMI,腰圍更重要
雖然BMI可以粗略判斷是否過重,但總體還是較為粗淺的算法。在臨床上較重視的「中央型肥胖」(肚子越大代表內臟脂肪越多),就可以靠「腰臀比」或是「腰圍」來計算。若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就是腰圍過大、內臟脂肪過多,如此一來就較易產生心血管問題。
少吃VS.多動,哪一個重要?
我們都知道減重最要靠的便是「飲食、運動」的觀念,但王偉認為,「飲食」其實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減重一定要少吃,再以多動為輔助,才可以健康減去身上的重量。就像相撲選手的運動量雖大,但若飲食無節制,動再多也不會瘦。正因爲身體有過多的脂肪堆積,因此減重要消耗這些脂肪,就要達到「熱量的負平衡(單靠飲食無法彌補此空缺)」來達成目的。
吃很重要,不管是168、1212、186等間歇性斷食,大原則還是「攝取總熱量要低於需要消耗的熱量」。至於有人會直接略過早餐吃午餐,這樣的做法也可以,但前提還是總熱量低於需要消耗的熱量。但王偉認為,「早餐是一整天的熱量需求」,因此建議可以吃早餐和午餐、不吃晚餐,而且早餐也要吃得均衡(蛋白質、維生素、澱粉等)才可以。
減重手術也是有效的減重方式
覺得靠自身減重太慢,其實還可以靠「減重手術」如胃縮小、胃繞道來幫助減重。過去歐美的研究發現,BMI 40以上或是BMI35以上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的問題都建議手術,而目前的標準是,你只要BMI35以上或BMI30以上且有高血壓、高血脂、膝關節退化、睡眠呼吸中止症,甚至BMI27.5以上有糖尿病者都建議做減重手術。有些糖尿病患者在透過減重手術後,不僅糖尿病狀況好轉,甚至有患者可以不用繼續吃藥。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林勻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