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團體與學者今於立法院召開記者會,強烈呼籲氣候變遷「深度節能」就差臨門一腳:食物減排!。(圖/台灣永續飲食轉型智庫提供)
【亞太新聞網/記者蕭任峰/台中報導】
總統府「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於10月24日召開,本次會議主題扣住「深度節能」。22日一群關心「氣候變遷」與「飲食健康」團體與學者假立法院召開記者會,強烈呼籲氣候變遷「深度節能」就差臨門一腳:食物減排!
三軍總醫院基隆分院院長陳惟華表示:讓地球短期就能降溫的關鍵第二大溫室氣體被忽略了!在過去兩個世紀裡,大氣中的甲烷濃度增加了一倍多,這主要是來自人為甲烷排排放(占60%)。在2023年12月COP28,甲烷終於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陳惟華提到,今天地球暖化約30%是由甲烷造成的,甲烷對氣候變遷的貢獻現在正受到認真對待。最大的人為排放來源是農業,其中大部分來自牲畜—包括糞便和反芻動物的打嗝。如果全球甲烷承諾確實在2030年將甲烷排放量減少30%,則到2050年可以消除超過0.2°C 的升溫,還將改善空氣品質。能源部門佔人為甲烷排放總量的近40%,僅次於農業。減少大氣中甲烷的含量是一項長期而複雜的任務,需要徹底改變世界的運作方式,特別是農業和能源部門。
台灣永續飲食轉型智庫協會理事長張祐銓表示,政府應該盡速於碳盤查範疇三中,增列植物性飲食發展藍圖及永續發展路徑,讓企業及消費者有法可循,因為植物性飲食淨零最關鍵。他提到,政府要展現淨零減碳的極大企圖心,就需投入更多資源深入研究植物性飲食在永續、健康、經濟三個面向的巨大正面效益,應參酌如丹麥農業部所提出「丹麥植物性飲食行動計畫」來制定「我國植物性飲食行動計畫」,掌握每年植物性蛋白質需求的成長趨勢4%-11%,僅需取得1%~3%的市場份額,就可帶來相當於約2,025萬至607.5億台幣的營收。
張祐銓指出,應參酌英國等其他先進國家,將「以植物性蛋白質取代肉類蛋白質計畫」,視為國家對抗氣候變遷產業轉型計畫不可獲缺之項目,修正我國飲食淨零關鍵路徑,盡快擬定具體規劃、指標、期程、預算,達到ESG深度及廣度節能的超前佈署及淨零目標。另外協會將於11/16日在台北總統府前舉辦『植植走大遊行、出來拚蔬贏』的活動,屆時也邀請大家以實際行動響應蔬食減碳的訴求,一起「拚蔬贏」。
台灣素食營養學會理事何美鄉表示,植物性飲食已在近年來被證實有益健康,包括降低肥胖、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風險。而台灣研究,也證實素食者的健保使用(依醫療給付額)比葷食者少,尤其在血脂問題、高血壓、和憂鬱症等。而飲食介入卻鮮少在台灣醫界施行。政府以健康一體的理念,攜手食品供應連相關業者,從種植、養殖、生產,以供應低碳排、高營養密度、符合國人品味的植物性飲食為目標。
屏東縣珍愛環境推廣教育協會理事長陳明泉表示,衛福部應立即修改「每日飲食指南手冊」,因應氣候變遷、宣導正確營養健康知識。氣候變遷已嚴重,聯合國秘書長多次警告,地球暖化已快屆無法挽救氣候災難的臨界點(升溫2度C),現在已升溫1.64度C。而2023年台灣人均肉類攝食量已達每年87.2公斤,超過世界人均43公斤的1倍之多,不利國人健康及永續環境的維持。該次修改已承認吃到豆類搭配穀類就有完整胺基酸(蛋白質),也就是動物性的這項優勢沒有無可取代性。且因吃動物性食物將減少抗病毒、抗發炎、抗癌植化素攝取,當然會更不健康。另同重量下各項重要營養素的比重,植物性多比動物性食物高很多。因此綜合評估結果,植物性食物才是優質蛋白質才正確。
台安醫院等9個團體於2020年底在公共政策網路平台共同發起,應緊急修正符合永續環境正義需求的「飲食指南」,經5110人聯署通過。隔年初衛福部召開專家會議結論承諾:將與時俱進的來做修正。惟迄今歷4年依然跳票不顧民意。先進國家如美國有每5年一修慣例,台灣107年修改迄今已7年,已與環境嚴重脫節,沒有理由再拖延下去。
出席的台灣公民參與協會創會理事長,也是「總統府氣候變遷對策會」委員會委員何宗勳表示,「總統府氣候變遷對策會」第二次會議於10月24日下午四點召開,本次會議主題扣住「深度節能」。既然是「深度節能」表示政府任何一項政策都要能深入核心,任何一個可以節能的環節都不能輕忽與放棄。根據2024年《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的數據,2022年農業部門約617萬公噸,占全國溫室氣體排放的2%。比例雖不高,但農業生產與生活飲食息息相關,民眾如果在每天的食物方面能盡點心力,擴大影響到其他生活面向,也可以降低對氣候變遷衝擊。例如:一天不吃肉,就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4公斤。何宗勳委員表示,將於本次氣候變遷對策會上轉達建議,讓政府更加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