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其芳/台中報導
政府對於再生能源第二波發展,已選定小水力及地熱兩大目標。台灣小水力綠能產業聯盟(簡稱小水盟)建議,初期讓民間力量參與河川潛力點開發,依去年報告,如全部開發完成,將有 200 MW 發電裝置容量。
小水盟信心喊話:「民間力量強大,小水力積沙成塔,初期一年可發出1.9億度電,小水盟有信心協助政府達成碳中和!」
水利署去年公布台灣河川優先開發的47處潛力點後,小水盟就有5家業者會員扮演「投資開發者」角色,並結合「技術者」進行其中5處之開發:濁水溪龍神案/天晴能源公司;淡水河瑞芳案/恆利能源公司;秀姑巒溪富源案(馬蘭案)/富綠電力公司;花蓮縣清水溪/鑫豐綠能公司;蘭陽溪四季案+加蘭案。
AI應用正式跨入小水力發電,用以彙整水利水文及環境資料,預估可助潛力點突破現有兩倍以上,令業界振奮。川尚公司總經理鄭蔚辰博士表示,台灣小水力開發加入AI應用,可以彙整及更新過去幾十年河川評估的基本資料,可學習國外的成功經驗、引進適合小水力的新工法、加速小水力的開發進度。
鄭蔚辰說明,過去做水力普查耗時費力,資料更新不易、成本非常高,這也是為何台灣從民國72年至今唯一的主要河川普查並篩選具有潛力的開發場址,尚無法遍及全國。此外,直至112年公告篩選出潛力點的流量資訊仍引用72年至84年的水力普查資料,並無更新。引進AI應用之後,可以將後續資料加入並彙整,包括自動偵測的流量、水位、降雨量、衛星資料等,每日更新資料,耗時短、成本較小,並可遍及全國。
根據84年6月完成的30條重要河川水力普查,有65處小水力潛力點,發電量約 0.6G,民國108年及112年篩選並公告其中較重要的47處潛力點,確認馬上可以開發、有效益的發電量約 0.2G 左右。
鄭蔚辰指出,這47處潛力點,若以過去中大型水力發電的思維來作開發評估,業者會遇到環評、開發工法難度、動輒幾十億元成本等困難,企業難以投入;如果用近年小水力開發的角度來評估,較分散、小規模、環境友善的開發型態,也符合他所希望對環境影響比較小的變革式的工法與方式。AI還可以重新研究小水力的開發潛力點,台灣129條河川目前只有30條河川已做評估,未來小水力潛力不可限量。
2024 年台灣水力發電量 4.58GW,其中小水力只有 0.15G,而日本在 2019 年統計的水力發電就有 50G,其中小水力佔 22.74G,差距甚大。各界都認為學習日本經驗可幫助快速發展台灣的小水力,而環境友善也正是日本經驗的核心價值。
[caption id="attachment_84550" align="aligncenter" width="1477"] 2024 年台灣水力發電量 4.58GW,其中小水力只有 0.15G,而日本在 2019 年統計的水力發電就有 50G,小水力則佔 22.74G,差距甚大。各界認為學習日本經驗可幫助快速發展台灣小水力。圖/天晴能源提供[/caption]天晴能源開發濁水溪龍神案,僅工法改變就將經費從 20~50 億元縮小至8億元,為業界亮點,最重要的是,改變後實質符合「友善環境的小水力發電」定義。參與該案的瑞晟技術顧問公司水利技師鄭又瑜主任以龍神橋案址為例說:此案採頭水墜道及壓力鋼管,裝置容量約為 4.4MW;工程經費約為52億。原本開發的整體經費高,諸如申請作業過程,及環評、水保、生態調查,保育等都需投入經費成本,且從水利署委託中興工程顧問公司的報告顯示,47處潛力點開發成本過高,CP值太低。
經該團隊評估,設置臨時取水堰及壓力鋼管方式工程經費約為8~10億,裝置容量為 4MW,如以台電躉購費率每度 2.8599 元計算約10年左右回本。如後續能採用綠能信託直供配合台電智慧電網運作,則每度電費收益可提升至5元/度,估約5年可回本。鄭又瑜說,「如此便能提高廠商投入開發小水力發電之意願」,整體而言,小水力發電仍是國能源結構重要的一環,如能透過制度的簡化及公私協力,定能增加國內小水力開發之量能。
去年隨小水盟組團參訪九州發電株式會社的恆利能源執董吳如森,對日本九州電廠達成一年一廠、至今共建成七廠的作法極為推崇,認為台灣也可比照類似發展,因此對政府點名小水力為能源轉型下一個重點更具信心。
恆利能源今年亦投入小水力開發,準備在瑞芳基隆河建置小水力電廠,現正進行不同方式討論的初期開發階段,吳如森強調,一定會以對環境友善的方式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