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慈濟教育三十五 品德教育思辨與實踐

慈善新聞網/ 2024.10.14 13:38

  慈濟教育志業於國家圖書館盛大舉辦「慈濟教育三十五,三教五育樹成林」論壇,上午的論壇以「品德教育與幸福人生」之主題。慈大附中李玲惠校長帶領近70位同仁與慈懿會一同參與此盛典。本次論壇慈大附中李玲惠校長特別力邀教育部政務次長葉丙成為大家分享「以思辨為本的新時代品德教育」。在實踐的部分則邀請慈大附中校長李玲惠分享「教之以禮育之以德的方式培養心懷美善的世界公民」、泰國清邁學校駐校代表黃雅純分享「泰國清邁慈濟學校結合慈濟人文與泰國優良傳統道德的品德教育」以及臺中大勇國小的張珮鳳教師分享「靜思語影響下的思辨人生方向」,整場論壇精彩萬分。

  靜思書軒營運長蔡青兒引言,以「一本書,一句話,一輩子」分享《靜思語》從國內到海外的慈悲實踐與教學分享,讓每個孩童從翻閱手中的靜思智慧語,找到生命的答案。

  首先登場的是教育部政務次長葉丙成分享「以思辨為本的新時代品德教育」,從身為一個父親、二十四年老師、十年辦學者的角度觀察,點出三個痛點:品德教育為何需變、為何該以思辨為主、父母老師如何做。他先以禮義廉恥與青年十二守則喚起大眾記憶,點明過往以背誦規訓為主、權威角色灌輸、單一規則形式的品德教育,無法有效形塑孩子的價值觀及應對複雜的未來世界。因此,他以東西方教育家孔子和蘇格拉底的共同點——對話辯證,提醒孩子需要的不是規則,而是靠思辨建立一套在兩難下決定的思考模式!因為透過思辨後願意相信而逐漸形塑的品德價值觀,才能陪伴孩子長久。當父母與老師帶領孩子了解自己的思考價值,並時常與他們從問題中思辨權重,真實實踐個人價值,才是在變動世界中真正有效的品德教育。

台中大勇國小張珮鳳老師分享「靜思語與品德教育」

  「靜思語就像陽光,照撫孩子的品格與成長。」張珮鳳老師分享「靜思語與品德教育」,曾以教聯會老師身分參與印尼與清邁的海外人文交流經驗,讓她認識靜思語的正向力量與有效改變。她自問:「如何以靜思語開啟孩子的思辨?」於是從一個禮拜一句靜思語寫在黑板上,有感連結學生的生活經驗,省思自身成長與發現。

泰國清邁學校駐校代表黃雅純分享海外慈濟學校推動品德教育的經驗

  「孩子要翻越大山,需要靠教育,但靠的不只是知識,還有品德。」泰國清邁慈濟學校黃雅純駐校代表,她分享海外慈濟學校品德教育的推動,提到從對新進教師、班級家長到在地社區,手把手培養慈濟人文和志工精神,藉由創校理念「生活的教育、做人的規矩、人文的涵養」為慈濟在泰國品德教育打下最穩固的基本功,成為跨語言、跨文化,且屹立不搖的教育品牌。

慈大附中李玲惠校長分享「品德教育的實踐與全人教育的理想」

  最後,由慈大附中李玲惠校長分享「品德教育的實踐與全人教育的理想」,從慈大附中榮獲臺灣教育影響力兩項得獎紀錄:「微光的力量——心光計畫」和「從守護洄瀾到全球慈悲大挑戰」,說明學校如何全面支援偏遠部落的教育發展,走進孩子的家,讓經濟弱勢的孩子看到光;也在每年校慶全校師生用實際掃街行動,手護花蓮土地。這份殊榮並非來自學科成績,而是體貼自然環境的真實行動,亦是對社會發揮微小卻正向的影響力。

  不過,慈中的品格力不只在台灣,也遍及世界各地,十條國際修學路線呈現教育中最難培養的素養和膽識,學生從日本東京到英國倫敦的街友溫馨關懷,到泰北通過狹窄山路,走入瑪嘎拉和回賀慈濟村的教室,化為台上的講師,影響大山內的孩子。學生藉由國際修學、共學看到不同世界,用愛去關懷世界的暗角。

臺中大勇國小的張珮鳳老師、慈濟大學何縕琪副校長、泰國清邁學校駐校代表黃雅純,以及慈大附中校長李玲惠

  李玲惠校長表示品德教育是慈大附中的創校精神,秉持證嚴上人「教之以禮,育之以德」的核心價值。回顧慈中從花蓮出發的人人志工,做中學學中覺的送愛國際,以世界為教室的服務學習,到歲末回顧展望的生命盤點,種種學習歷程皆落實在生活教育和人文教育中,並在全人教育上,追求學生正知正見的價值觀。在慈濟,常聽到「做就對了!」,今天的論壇,我們更堅定地說,不只「做就對了!」還要「做對的教育!」,才能有下一個35年培育出「胸懷美善、擁抱世界的全球公民。」

撰文/林惠瑩、洪振斌;攝影/慈濟基金會(北一區人文真善美團隊)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