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到1975年,是花蓮開採豐田玉的鼎盛期,為了展現這段客庄礦業風華,花蓮縣考古博物館,在壽豐鄉考古二館,規畫展期達8個月的,「石綿山下的玉礦軌跡」特展,強調社區高度參與要重現豐田地區,開採豐田玉的精采故事。 老照片中的「撿玉人」邱松根,就是用這樣子的簡易木板和揹帶,從石綿山上撿拾開採後的碎玉賺錢,賺到的錢還能蓋房子,1965到1975年是花蓮豐田玉,開採的鼎盛時期,像這樣的故事在當地流傳很多。 壽豐鄉居民 黃福康:「豐田人要去後面的理想礦區,(邱松根)他的房子後面有一個窩仔,那個窩仔我們當地人那叫做老鼠仔路,(到礦區)要走他家屋後面。」 為了呈現當年盛景,特展中還打造模擬的家庭玉石加工作業情境區,透過地方收藏家,提供文物及博物館館藏,展出許多關於石綿山,早期開採歷史影像,和過去較少公開的文獻資料,強調社區參與、也凝聚認同。 玉石收藏家 姜錦源:「民國60多年,我們豐田是臺灣省最繁榮的一個鄉村,我們工廠本來差不多有7、80間,豐田啊、所以那時大家鄉親,隨便1天賺幾千元。」 花蓮縣考古博物館長 溫孟威:「我們最想要分享的,其實是我們村落的這樣一般的民眾,還有村落的小朋友這樣,讓他了解我們村落,過往的那個輝煌的歷史。」 館方表示在長期田調中,還有許多關於豐田玉產業史,與人物故事的訪談成果,受限於這次展覽空間,並沒有全部展出,已規畫後續相關展示平台,讓大眾領略豐田玉精彩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