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云湘(國際事務研究者)
歷史上,中國歷朝歷代的領導者,常常需要同時具備軍事才能和統治能力。尤其在宋朝之前,許多政權由軍事將領或戰爭英雄建立,這使得領導者必須擁有直接指揮軍隊的能力,才能有效地維護國家安全與政權穩定。然而,隨著宋太祖實行「杯酒釋兵權」,中央集權逐漸加強,軍事權力被剝離,國家進入文官體系主導的時代。這一歷史轉變不僅改變了權力結構,也形成中國歷代政權中「文武分離」的治理模式。
文武分離的制度具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一方面,文官專責內政、經濟等國家事務,武將則專注於軍事,這樣的分工讓國家治理更具專業性與穩定性。同時,權力的分立也能有效防止權力過度集中,維持國家內部的平衡。但另一方面,這種分離也帶來一些隱患,尤其是在軍事面對外部威脅時,文官的缺乏軍事經驗可能導致應對遲緩,影響國家安全。此外,文官與武將之間若缺乏協作,可能引發內部鬥爭,削弱國防力量。
這種文武分離的政治架構,至今仍在許多現代國家中發揮作用,台灣也不例外。作為一個在國際社會中相對弱小的政權,台北的政府機構依賴文官來維持內政與經濟穩定,軍事事務則由專業軍官掌控。當面對來自北京的軍事壓力時,台灣是否需要一位具備軍事背景的領導人,以擔負國家安全責任,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具備軍事背景的領導人在面對外部威脅時,通常能帶來幾個明顯的優勢。首先,他們能迅速判斷局勢並做出軍事決策,提升國家防衛的效率。其次,這類領導人往往更能有效地掌控軍隊,減少軍事力量獨立化的風險。此外,他們在國防資源配置上,具有更靈活的戰略思維,能夠在面對國際競爭和大國壓力時,做出更具戰略性的調整。
然而,這類領導人也有可能過度強調軍事與國防,從而忽略國內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導致資源分配不均,影響國家的長期穩定發展。過度軍事化的政策,亦可能引發國內社會的不滿,尤其是在經濟不景氣時,這會進一步加劇國內的矛盾與壓力。此外,強硬的軍事立場也將導致國際關係中的摩擦,損害國家的國際形象,進而影響減少國際社會的支持度。
當前,賴清德總統並未具備深厚的軍事背景。他在今年的國慶演說中提到的「新兩國論」,這一立場展示他對兩岸關係的務實觀點,但也反映出台北在內政與外交上所面臨的困境局勢。賴總統作為一位民選領導人,他的政策更傾向於重視國內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福祉,而非過度依賴軍事力量。然而,在面對來自北京的不斷升級的軍事威脅時,他是否能夠維持國家安全,仍是一個值得觀察的問題。
北京對賴總統的「新兩國論」迅速作出回應,並於10月14日凌晨時,宣布環台軍事演習「聯合利劍2024B」,顯示其對台北的政策走向保持高度警惕。面對如此地情況,賴總統必須依賴專業的軍事顧問和國防部門來制定應對策略。然而,這也限制他在軍事事務上的決策靈活性,尤其是在面對迅速變化的地緣政治局勢時,這可能影響台海地區的長期安全。
因此,台灣的國防政策必須謹慎平衡國內經濟需求與軍事支出,避免過度軍事化的策略,這是賴總統在其任期內將面臨的重大挑戰。無論他是否具備軍事背景,關鍵在於能否有效整合軍事、經濟、外交等多方面資源,並在國際局勢中保持靈活務實的立場。
有鑒於此,對於台北這樣的偏安一隅、弱小的政權而言,領導人的決策智慧和戰略眼光,將決定國家的未來走向。在台灣面臨的安全威脅日益加劇的情況下,是否需要一位具備軍事背景的領導人,是一個值得不斷思考的課題。然而,最終無論領導人的背景如何,保持決心和務實的策略,相信才能使國家在動盪的國際環境中立於不敗之地。(照片示意圖翻攝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