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文
鄉村的十月,呈現一片豐收的景象,放眼望去,黃澄澄的稻穀惹人眼饞。而後,一年一度的搭穀農活就此拉開序幕。
稻穀是農民的命根。辛苦耕耘了半年的農民,就靠稻穀養家糊口。而對於稻草,農民也依然看中。搭穀時,農民的半鬥在行進的過程中,便將稻草迅速地捆綁成一把一把,矗立在田間。隔幾天時間,農民便來到田間,將那些遺留在田間的一把一把稻草讓其翻身(我們當地稱為“翻穀草”),以便太陽將其“全身”曬乾。
等稻草曬乾後,農民便將稻草拖到一處,將其堆放在一起。按照我們當地的說法就叫“碼稻草”。一個“碼”字很形象,既然是“碼”,就要講究整齊。碼稻草之前,農民要巡視幾個地方,或者稻田旁邊的空地,或者地壩,地點不一,但要求一樣:地勢平整、寬敞,最好中間有顆小樹。
選擇好碼稻草的地勢後,農民便把四面八方的稻草聚集在那塊平壩處。然後以小樹為圓心,稻草為半徑,沿著小樹扇形擺放。稻草一層疊一層,一個稻草壓著一個稻草,一直碼到樹幹最高處。開始碼的稻草堆比較矮,一般是大人(絕大多數是男人)在上面碼孩子或者女人在下面遞。男人每堆一層就要用腳踩踏,讓每一層稻草平展地鋪開。到了一定高度,下面的人就用樹杈將稻草送上去。碼得好的稻草堆,外形很美,很像一個標準的圓柱體。別以為碼稻草堆是容易的事,其實也是要講究技巧。在碼的過程中,一是上層的稻草一定要與下層的稻草完全重疊,二是一定要用力壓著。所以,絕大多數家庭將碼稻草堆的任務交給男人來做。沒有男人或者男人外出的家庭,女人就主動請別家的男人去幫忙碼稻草堆,自然要有好飯好酒招待。碼稻草堆時,常會有鄰居來擺龍門陣,稱讚一番後,就探討起堆放的技術來。主人也不會保守,和盤托出碼的技巧。如此,你問我答,隨和、融洽,還會有爽朗的笑聲蕩漾開來,著實美妙。當主人家忙不過來時,前來“取經”的人也會伸出援手,將稻草一一送上。鄉間農人的樂於助人的熱心,體現得淋漓盡致。
碼放的稻草堆,用處很大。等到“秋種”忙完之後,農村的活路就比較稀少。這時候,家裏就開始翻蓋茅草屋了。改革初期,農村經濟還算落後,大多數家裏的住房雖然都是瓦屋,但豬圈、牛圈、柴屋還是茅草屋。茅草屋上面的茅草(就是稻草)常年風吹日曬,很快就腐爛了。所以,一般情況下,茅草屋上面的茅草要一年一換。農人會選擇個晴朗的日子,爬上屋頂,將陳舊的茅草掀下,將嶄新的茅草蓋上去。稻草還可以撮成繩子,捆綁東西或者在下雨天套在膠鞋上防滑。
而今,稻草的使用率不高,自然許多稻草就被遺棄在田間,等待它們的可能就是一把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