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看到入圍廣播金鐘獎的《耳公過來聽》以及《劇透客語》,兩個節目,都可說是首次的嘗試,並以大眾有興趣的題材發想,從中帶入客語,節目也獲得不少年輕族群的關注。 「歡迎大朋友小朋友,收聽今天的《耳公過來聽》。」 《耳公過來聽》主持人珍珍姐姐跟鋸玄哥哥,溫柔甜美的開場,以兒童教育為主題,從日常生活找題材,用客語和兒童互動。 《耳公過來聽》節目主持人 李穎珍:「所以我們找了很多傳統的文化,同時也要想一下,跟現在的小朋友要如何來去做連結,讓他願意來去分享,甚至從自己的生活開始,回到對以前的文化會有興趣。」 「我們不劇透喔!什麼時候有這個梗,剛才想的。」 兩人默契十足,靈機一動想出節目Slogan,不劇透的《劇透客語》節目,從現代人喜歡追劇、聊劇出發,剖析戲劇背後的觀點、意涵,還要融入客語,成為節目的亮點特色。 《劇透客語》節目主持人 張凱翔:「客(語)翻華(語)的懶人包這個小巧思,因為這是可以聽出我們對於比如說戲劇,或是我們看完這部劇,或是紀錄片的一個感受,加入我們兩個人的,戲劇張力在裡面的一個精華段。」 「一月十五的時候,要來猜燈謎,那快樂幸福來打這個新丁粄,哇!我知道,我知道,元宵節我們就要來猜燈謎、看花燈。」 《耳公過來聽》兩位主持人,儘管有豐富的廣播節目主持經驗,但都是第一次用客語主持兒童節目,同樣也是第一次,客台嘗試製作跨界的廣播節目,用華語來講劇的方式,從中帶入客語進而將之推廣。 《耳公過來聽》節目主持人 陳佾玄:「透過母語,就是客語的部分,和他們去做一個對談,和他們去說出來,當然也希望說,他們是沒有特別有什麼,很大的一個壓力把它說出來,就變成說,他們可以用比較生活化的部分,他們可以聯想到的,咦 我去哪個村庄、客庄去玩的時候,曾吃過這個東西。」 廣播節目主持人 羅亦娌:「因為我們是客家電視台,做的是影像,所以我們就挑選了戲劇作為主題,和觀眾朋友來對話,看完戲劇,聽完Podcast,就可以對這個戲劇有更多的認識,又可以學到客家話。」 從節目延伸到社群平台,用日常生活的題材貼近大眾,讓客語無形中刻在聽眾腦海裡,無論是教育廣播電臺或是客台,都像是在做一個節目實驗。 廣播節目主持人 張凱翔:「因為我們過去之前這個,我們客家電視台做的那個Podcast,那個聽眾群,喔!有一部分是長輩剛才有說到,我知道,我們的輪廓有改變,輪廓有改變,聽眾的輪廓有改變,廣播節目主持人 張凱翔,現在的年輕人,甚至有17到20歲的朋友都有在聽。」 廣播節目主持人 羅亦娌:「我們也是真的很真心希望,能夠透過這樣的節目,讓客家電視,將客家話、客家文化給更多人能夠接觸。」 《耳公過來聽》節目製作人 施賢琴:「不是只有客語的這個部分上的思維,從這些生活經驗當中,去跟客家的文化做一個連結,對於非客家的電台來說,他會願意開一個時段、開一個頻道,然後來做全客語的兒童節目,我覺得也真的要非常謝謝長官,然後願意做這件事情。」 廣播界推廣語言,透過不斷的求新求變,以有趣的題材、跨語言的方式,吸引更多聽眾,讓語言不再是界限,進一步跨出「客家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