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傳媒/記者 張玉泰/台北 報導】2024年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以「城事轍跡」為主題,今(8)日於臺北記憶倉庫旁戶外交通八號廣場舉行開幕記者會,特別邀請擅長將土地與環境的在地故事轉譯成舞蹈、音樂與繪畫等多元展演形式的表演團隊「人米犬頁製作」為活動揭開序幕。文化局陳譽馨副局長與在地議員代表、在地里長們皆到場共襄盛舉,活動自即日起至11月3日於捷運北門站周邊登場,透過3組地景公共藝術作品,從地圖、聲音、物件等靈感具象過往的歷史記憶,與配合展覽主題的工作坊、走讀導覽等,邀請民眾一起感受臺北城歷史與藝術的文化底蘊!
▲文化局陳譽馨副局長表示,今年恰逢臺北建城140週年,持續秉持「看不見的臺北」為核心概念,擴大梳理臺北城歷史脈絡,以「城事轍跡」為題,探尋城外區域。(記者張玉泰翻攝)文化局陳譽馨副局長表示,今年恰逢臺北建城140週年,持續秉持「看不見的臺北」為核心概念,擴大梳理臺北城歷史脈絡,以「城事轍跡」為題,探尋城外區域,現代化的起源與交通樞紐的發展,讓民眾透過藝術作品走進時光隧道,回顧此區作為匯聚交集的地景變遷,在珍貴的「清代機器局」遺構、北門廣場、鐵道部園區的散步範圍,跨越時空的沉浸式體驗,串聯這座城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開幕記者會邀請擅長將土地與環境的在地故事轉譯成舞蹈、音樂與繪畫等多元展演形式的表演團隊「人米犬頁製作」為活動揭開序幕。(記者張玉泰翻攝)邀請三位藝術家透過北門歷史從藝術角度融合歷史過往,今年「城事轍跡」邀請三位藝術家以觀察、回憶、預測等步驟,形塑出系列作品。藝術家李柏均今日出席活動時分享,他的作品《臺北脈動》為展現歷史場域的變遷,以北門各時期的交通變化為發想,飛動光帶如同北門周遭龐大的車流,代表臺北各時期的更迭的動能,串連古蹟北門、機器局街廓等看不見的過往與興建中的未來展望,在變遷中感受臺北的脈動;藝術家廖偉丞及藝術團隊泊人ANKR-陳伯軒、葉誌航考究北門周遭的歷史發展,作品《遺跡之音》以當時重要的交通樞紐鐵路為啟發,使用異媒材與建築體結構搭配新興科技「Playtron MIDI」控制器,讓民眾藉由觸摸作品的方式重現當時臺北城建城的街道聲響,啟發對於「人與城市」的哲學思考;最後,藝術家吳芊頤作品《鑄器賦形》以擅長的多層符號拼貼構圖,融入北門外基地曾作為兵器修理、臺北工場的記憶物件符號,將歷史痕跡的留存,畫下物質性的痕跡線。
活動期間的周末推出多場不同性質的工作坊與走讀導覽,邀請致力推動人文藝術教育的講師:鄭勝吉、陳伯軒、李宗憲、葉允斌、陳苑琪帶領民眾實地走讀或進行融合歷史、想像、科技等藝術創作,藉由多元的角度讓市民了解臺北城過往的不同印象,詳情請上ACCUPASS活動通(https://reurl.cc/A23mq8)報名。另外除了精彩的地景藝術作品及活動,本次活動還運用IG濾鏡打造不同風格的拍照背景,經由掃描QR-code打開連結「北城時光機」濾鏡,即可在歷史場景中穿梭、體驗北門周遭的時空變遷,透過現代科技展開引人入勝的數位時光之旅。此外,本次展覽計畫也特別串聯週邊文化資產館所,凡活動期間與本計畫之公共藝術作品拍照並於國立臺博物館鐵道部園區、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記憶倉庫出示照片,即可兌換限量側背帆布包。
「城事轍跡」不僅僅是一個展覽,而是一場探尋此區交通地景更迭的藝術之旅。此次活動除了3組地景藝術作品展出外,即日起也陸續推出4種共8場展覽主題工作坊與2場走讀導覽,開放民眾報名。希望透過藝術與歷史的碰撞,帶領市民重新認識臺北的發展脈絡,珍視這座城市的文化根源。誠摯邀請市民朋友走入北門周邊,尋回消失的地景,品味現下的生活。更多相關活動消息,請上「2024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城事轍跡」活動官網查詢。